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问题日趋严重。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永康 《政策瞭望》2013,(10):14-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超负荷,交通拥挤、堵塞,城市空间狭小等问题,给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丽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要求,超前谋划、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据统计资料,现今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60亿,其中约近半数居住在城市;在全球,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从 1950年的 64个增至 1993年的 316个 (其中我国占 1/10); 800~ 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23个 (其中我国有 3个 )。另据有关专家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不久,我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事实上,现在实际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已经占了我国总人口的 45%左右。城市化的高度发展,正在我国形成“城市综合症”。首先是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缩小,城市绿地减少。其次是交通拥挤,乘车困难。这些均已成为困扰城市市民生活与制约城市发…  相似文献   

4.
一、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疏于城市管理,不注重环境建设,听凭自然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城镇聚集较快。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增大了对城市环境的压力。此外,现代科技在给城市带来自动化和电气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噪声嘈杂、废水横流、空气恶化、垃圾剧增等。面对这些棘手问题,缺乏现代城市管理经验或由于资源紧张而无法搞环境建设,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第二,急功近利,忽视环境建设,挤占环境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5.
商场综合体、综合管廊、地铁……这都是各地统筹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的有益探索。在城市资源日益紧张、坚持绿色发展的今天,探索"向下"的繁荣,成为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共识。就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问题,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发表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刊综合 《创造》2014,(4):18-19
正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为特大城市的人口问题正式提出解决方案。前不久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这是建国60多年来,首次在国家层面为特大城市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众创空间蓬勃发展,折射出城市的创新力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面临着"冷热不均"、运营管理、盈利模式等问题。推动众创空间"迭代升级"和构建创业之城,可从内外协同促进、全过程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着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王志刚 《思想战线》2012,38(4):121-124
空间正义关注的是空间生产实践的总体性伦理问题,所谓城市空间正义,就是存在于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中的公平和公正,是不同(差异)城市主体能够相对自由、平等地享有城市空间权益,不受支配地进行城市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的理想状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空间正义,把消灭城市空间矛盾、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引导人们将生活的目的,从对外在物化空间的关注转向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上来。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资本同质化逻辑和主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应该把"差异的正义"作为其价值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就是要承认差异性,通过价值指引和制度安排,推进对无压迫的群体差异的再生产和对无压迫的群体差异的尊重,谋求多元利益群体空间的"重叠共识"或"交叉共识"。  相似文献   

9.
立体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立体城市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结果,它是平面化城市在城市蔓延作用下产生的种种"城市病"的治疗良方。立体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与城市空间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立体城市的空间营造既需要实体建筑的地下、地表和空中空间的整合,又需要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相应的拓展和营造,以实现城市公共性的回归。从立体城市的起源、建构与发展分析立体城市的空间营造问题,既有利于完善立体城市的具体形态,又有利于推进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口增长与“大城市病”诊治——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北京市的"城市病"特征日益凸显,人口过密、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显然,给底层外来人口设置进城障碍不是医治"大城市病"的良策。治理大城市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设置上班错时制度、打造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美国“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目前国内外讨论比较多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从美国城市蔓延的前车之鉴中得到教训,从城市发展策略和技术手法上将"精明增长"的理念用来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崔晨 《北京观察》2016,(4):26-28
正建设副中心,不能"大而全",要主要考虑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紧紧围绕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有限发展。当前,我国特大城市普遍存在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功能过度集中,已超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等问题。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过去30多年来,北京为摆脱"单中心"格局对城市承载力、运行效率的掣肘进行了不断探索。1983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黄村、良乡等13个卫星城;1993版总规新增亦庄,要建设的卫星城达到14个;2004版总规提出在"卫星城"的基础上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前,北京市的"城市病"特征日益凸显,人口过密、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显然,给底层外来人口设置进城障碍不是医治"大城市病"的良策。治理大城市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设置上班错时制度、打造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看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好看等问题。要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品质,国家文化公园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或模式。城市国家文化公园要在文化基因、文化标识、城市高度、城市形象等方面达到水准,把"好看"与"好用"结合起来。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使城市空间出现"类隔离"趋势,对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可谓是利弊共存。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科学的空间规划与治理,应缩小贫富差距,制定正确的城市公共政策和住房政策,倡导混合居住,避免住房的过度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钱坤 《长白学刊》2021,(3):137-142
空间是理解城市诸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城市治理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空间转向"愈加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逐渐进入从外延式扩张转向以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内涵式治理"新阶段。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事实上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生活逻辑主导,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再造、公共交往再造、居民参与方式再造、社区治理模式再造等实现整个社区再造的一种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所体现的治理逻辑在于,通过社区空间的重构,破解以空间为基底而衍生的众多社区治理问题,实现社区的再造以及社区共同体精神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伦敦由小变大的规划发展过程中,"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组合城市"和"区域规划"等规划主张对伦敦城市格局、产业分布和区域规划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优化空间战略规划布局;采取大区域视角,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突出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等等。在分析广州城市规划发展的变革及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借鉴大伦敦城市规划发展的经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广州建设成为引领型全球城市:要充分考虑广州的资源环境承载限度,科学控制城市规模;在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协同发展;重视广州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特色,整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开展广州城市品牌塑造与营销,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时间边疆开发,就是调整城市空间的利用时间,使人们在城市的活动尽量在时间上彼此错开.它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系列城市病,如城市拥挤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失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的缓解,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群发展空间不仅包括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衡量标准的物理空间,更包括结构优化、动能转化和绿色生态发展等内涵式发展空间。当前,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着北京"大城市病"、三地发展差距悬殊和资源环境超载等现实问题。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需要整合三地资源,统筹考虑区域规划与治理问题,挖掘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在潜力,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空间。以新空间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拓展协同发展的新空间,从而实现三地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的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祁苑玲  周晓琴 《创造》2019,(3):59-63
国土空间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国土空间基础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又改变国土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等背景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逐渐受到关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将构建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有序的空间格局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