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是1998年加入民革的,至今11年了。在这11年里,我连续担任了4届政协委员。政协这个大舞台,不仅放大了我的人生价值,而且,使我面前的这条金光大道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我由江西省南丰县委书记调任为抚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对于一个在县长、县委书记工作岗位上有着11年经历的我,原以为统战工作是相对轻松的,然而7年的统战部长经历,却让我深深感到工作的繁重与精彩,这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航海节。1991年春节前夕,我被外派到一艘巴拿马籍的远洋船上工作,这艘船奉命驶进台湾的高雄港。在那里,我得知每年的7月11日为台湾的航海节。  相似文献   

4.
闫旭 《台声》2023,(3):66-67
<正>2022年,是台商薛清德来到福建省平潭岛的第22个年头。回首自己的平潭时光,他将这22年“对半”分成两个阶段。“我在平潭的前11年,海岛偏僻、落后,平潭人靠着拼搏精神对着天干,克服种种困难;后11年是平潭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的时代,我也是参与者。”薛清德告诉笔者。  相似文献   

5.
周洪宇 《中国人大》2013,(14):41-43
我从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起,迄今已有11年了。这11年,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有了重大转变和发展的11年,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11年,也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11年。  相似文献   

6.
这几天,我接连听到几个故事:其一,是一个女孩,从大二开始到毕业后参加工作,整整11年没回老家看过父母,其理由是因为当年离家时抛下的豪言——不混出个人样决不回家。她所理解的“人样”,是包括有车有房有如意郎君和好工作,说白了就是有让父母向亲戚朋友们炫耀的资本。于是,11个春节,她都是在凄清冷寂的状态下度过的。11年,她和她的父母错过了很多亲切而温暖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交流平台     
何大清 《现代领导》2004,(12):42-42
我工作了28年,从70年代中后期一个乡党委副书记到现在担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短短的28年中组织调动过11次,工作经历了10个不同的地方和12个不同的任职岗位。不同的岗位调整,不同的从政环境,熔炼了我坚强意志,信念、勇气和技能,使我能时刻把握自己。因为我不会忘记“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要听党的话,要有点出息,要为老百姓干点实事”——这是我父亲、一个老共产党员在临终时给我的希望。而正是通过交流,  相似文献   

8.
薛涌 《乡音》2014,(3):34-35
在2013年的光棍节之际.中国某大学的“11社会学光棍”在女生宿舍前打出雷人的红色横幅:“今天你把我拒绝,来日我娶你女儿。”这一横幅的照片,在网络一度颇为走红。“愤青”“蚁族”“席丝”等等用语,在中文网络世界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忆友韶东     
何标 《台声》2011,(7):48-48
5月12日中午,电话铃响,是韶东兄的公子启钊从上海来电话说,他父亲在上午11时病逝。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因在不久前韶东还在电话中告诉我,看到北京台湾会馆展出我父亲的照片,同我十分相像;又说去年他再次获得上海市老年乒乓赛冠军。韶东虽年至九秩,但瘦小精干,行动矫健,是我们这代大陆台胞中极有望迈进期颐之年的一位。但怎么会突然间就撒手人寰了呢?!  相似文献   

10.
来到延安,终于看到了当年亿万青年向往的宝塔山,自然要去一系列革命故居。从一个窑洞出来,又走进另一个窑洞,我弄清了自从1936年12月18日红军占领延安,到1947年3月18日撤离这11年3个月中,那一代伟人们所走过的足迹。  相似文献   

11.
胡婷 《中国减灾》2012,(2):8-12
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的海滨城市德班召开。我作为今年新加入的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根据规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公约缔约方大会和议定书缔约方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2.
我的笔耕乐     
我是部队的一个退休干部,人虽老了,但不愿闲度余生,在唐山市路南区友谊街道自告奋勇当上了业余通讯报道员。从1986年至今,已有11年多。在这期间,我一手拿笔,一手端相机,奔波不停,先后在《人民日报》、《求实》杂志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等全国140多家新闻单位刊用稿件2200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4年第11期《谁来负责生态补偿?》提出了为生态补偿“买单”的概念,实质是通过利益分配来化解生态难题,这让我想到了我国受损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万里追婴     
闹市拐婴案 “警察同志。救救我的孩子吧。”2008年11月8日上午11点,一位妇女跌跌撞撞地跑到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西派出所报案。从这位妇女断断续续的哭诉中,值班民警了解到这起拐婴案的始末。  相似文献   

15.
《半月谈》2005,(2):67-67
我是到沿海打工的四川民工。2004年9月11日晚8点,公司说有急活,叫我赶紧去加班。我扔下饭碗,骑上自行车就赶往厂子,途中被一小包车撞残。在争救和随后治疗中,我自己垫付了一大笔钱。为此,我找到公司领导,要求申请工伤,可老板说,这又不是正常上班,不算工伤。请问主持人,我加班途中出车祸,到底能不能算工伤?如果公司不理睬,我能否直接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从发车祸到目前为止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该不该由公司出?  相似文献   

16.
徐博东 《台声》2011,(10):26-26
近来台湾政坛就“九二共识”议题争辩得不可开交,这不免让我想起了11年前的有关往事。  相似文献   

17.
“最近,所谓‘文化大国’,好像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是易中天先生在《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2010年2月11日《南方周末》)一文中的开场白。易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唯这句开场自传递出的信息,让我好生纳闷。假如那意思是说:政府决心像狠抓经济那样,把文化振兴当成GDP来抓,当成三峡大坝般的超级工程来建设,同时还坚信只要领导得力,措施和资金到位,中国就有望重拾文化大国的信心、重建文化大国的辉煌,则我不得不唱唱反调——当然,假如会错了意,下面的话算我白说。  相似文献   

18.
顾邦兰,1993年随丈夫从老家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县来上海打工,一干就是14年。从事保浩工作11年来,顾邦兰从来没有回过老家过年,家里还有两个刚上中学的孩子,可她总是笑着说:“上海需要我,道路保洁不能没有我。”  相似文献   

19.
蔡礼燕 《台声》2013,(4):94-95
2003年4月11日,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放学回家后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那一刻心中无限的失落与悲伤。如今,10年过去了,每到4月,就会想起我童年和少年时与爷爷共同生活的快乐时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海赶赴四川灾区的第一批救援人员,我终生难忘这一场生与死的对决抗争。我是在被窝里接到紧急命令的,那是13日深夜11点。20多分钟后。我就从家里赶到单位,没带任何东西,也没顾得上和父母道一声别。对我们特警来说,这是常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