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萌 《人民论坛》2014,(5):187-189
在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关注到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促进的动力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因此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既表现了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对立,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的利己本质的对立。因此,市民社会是一切秘密的发源地,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无非就是对市民社会中家庭与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政治经济学是为市民社会学——市民社会学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中出现决非偶然。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宣告了思辨哲学的逻辑学的研究前提是错误的——思辨哲学是从思辨的观念的无限性而非从现存事物的感性的有限性出发。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还宣告了唯心哲学的逻辑学的思维路径是错误的——感性的经验世界、经验世界的感性决不是思辨的抽象的现实化,决不是观念的容器。  相似文献   

3.
毛华滨  潘少云 《求索》2010,(1):89-91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市民社会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  相似文献   

4.
在《法哲学原理》第三篇第二章中,黑格尔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由需要和劳动构成的范畴体系的政治经济学阐释,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与哲学问题结合起来,阐述了自己高度概括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比较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前后研究主题的转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政治经济学建构从理论视阈、研究路径、思维方法三个方面直接启迪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批判和建构的过程,这种批判包括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应在中国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建立中国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5,(8)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批判和建构的过程,这种批判包括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应在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李嘉图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一方面是囿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野,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李嘉图和劳动价值论的偏见。实际上,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问题,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进再现了现代市民社会兴起的历史进程。李嘉图围绕价值问题对斯密所进行的批判及其失败结果,反映了政治经济学在掩盖资本剥削这一真实上的自反性本质。马克思正是借助李嘉图,最终完成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结构及其历史运转的科学解剖。重视李嘉图,有助于全面理解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超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片面性、对“市民社会”从法哲学分析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既是起点,又是中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从有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历史倒错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市民社会是个利益和谐的自然社会,试图通过政治解放来解放市民社会。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消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想,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批判;以唯物史观取代自然法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批判;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解析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0.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主义是马克思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前提,还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都体现了历史主义原则。马克思在历史主义语境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科学,也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破中有立"、"以破求立"的理论特征,"破"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立"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唯物史观的建构与阐发,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解剖的深入进行而得以展开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理解与开掘.  相似文献   

14.
弄清楚“市民社会”概念的哲学内涵,对于科学把握唯物史观的立脚点问题很有必要。在上一期那篇《唯物史观研究中不应有的缺失——兼解关于“市民社会”之惑》的文章中,已经就市民社会的缘起以及马克思对其所进行的哲学抽象作了叙述。这一抽象,是把市民社会当作一种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正是在现代性批判中,发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在现代人和社会的内在困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范畴,集中凸显了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建构逻辑。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构和重构在其思想内部呈现出关于市民社会的辩证批判,由此而揭示出他对"存在"问题的基本建构理路。其间,他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从自明肯定,经由深入探究,走向彻底否定,最终明晰了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现实指向,同时突破了旧哲学在社会问题上的原有建构意向,奠立"新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立场,最终在哲学基础上终结了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争论。  相似文献   

17.
陈颖 《求索》2007,(12):202-206
在对国家的讨论上,西方学者曾犯有多种错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个,就是造作了这一政治共同体是“自足”的、“决定市民社会”的神话。鉴于这种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违背,以及它对现实政治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马克思对这种神话进行了消解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选择了恰当的理论进路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又主要是:将市民社会而非仅政治国家作为认识对象;将政治经济学而非仅法哲学作为工作场域;将实然研究而非仅应然研究作为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从经济交往领域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世刚 《桂海论丛》2004,20(5):81-84
对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不同理解与探讨,影响并决定了对市民社会涵义的不同规定,从而使市民社会的观念呈现出从经济交往领域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演化过程;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规定并不相矛盾,而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其总体理论取向对今天社会历史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锦龙 《传承》2007,(7):32-34
早期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历史考察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阐述了上层建筑领域的"异化"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民社会"人权观。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纬度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表明了"市民社会"下的人权是利己主义的异化人权,并在初步的实践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人权"的道路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邓丰 《传承》2014,(3):58-5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研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等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