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女子教育初期主要是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的传统人文教育.随着"男女平等"思想被引入日本社会,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悄然改变日本女性在社会、家庭、工作中的地位.不同时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对日本女子职业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女权主义的影响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女子学院日益衰落,黑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难,高等教育女性行政者实行推荐制度三个方面.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应从中得到启示,在女子高等教育立法\女子院校建设及女性就业指导多样化方面做出努力,使女子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津田梅子是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于1900年创办日本第一所私立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女子英学塾(今津田塾大学)。津田梅子提出的女子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经济上独立、具有专门知识、品性高尚、体质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女性人才。并有针对性地以英语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导师制、寄宿制等适合日本女性的教育方法等途径来实现该教育目标。虽然自明治以来日本女子教育思想一直以"良妻贤母"主义为主导,但以津田塾大学为依托的女子自立的教育思想却独树一帜,引导着人们对女子教育问题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时刻,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中国妇女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她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是中国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对此,我们中华女子学院是责无旁贷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级女性人才,为中国妇女的进一步发展,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学院发展的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5.
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女子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女大学生自觉抵制和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为远大理想而奋斗;其次,要加强妇女研究与妇女教育的相互融合,及时将妇女研究成果纳入女性人才培养过程,使针对女性人才成长的特色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最后,要关注女子高等院校的发展,充分发挥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研究妇女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的基地作用。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求男女差异的教育;第二个阶段是追求男女相同的教育;第三个阶段是挑战父权制知识霸权的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对于我国当今的女子高等教育是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女子教育,特别是女子高等教育与我国相比,起步较早.由于日本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不论是在立法、女子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还是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且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对日本高等女子教育进行研究、探讨,将有助于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本妇女的M型就业状况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型就业是由于结婚生育而形成的妇女劳动力率的变化,是一些发达国家妇女就业的主要模式,其中以日本最为典型.M型就业模式强化了妇女在发展过程中的边缘化地位,不仅有悖于日本"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基本理论,而且也不利于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日本政府颁行了一系列促进妇女就业的法律政策,力求通过营造兼顾工作和家庭的良好社会环境来促进妇女就业,收到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日本女子大学创立于1901年,原名为日本女子大学校,是日本最早的女子高等教育机关.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人、公民、女人,旨在把女性培养成一个品质完善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学校的三大纲领为“自立创新,信念明确、协同调和”,并且针对女子喜文轻理的倾向,重视发展理科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和社会其他领域一样,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作为成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成人高等教育,由于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的改革形势更为严峻。 女子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涉及的领域和问题非常多,在此我尽就其面临的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女子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和突出妇女教育特色的统一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妇女教育特色是贯串女子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也是规定其改革方向和道路的两条主线。  相似文献   

11.
由于日本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御茶水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也随之改变,力求更加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伴随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御茶水女子大学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增设了许多非女性传统的课程,尤其是理学部蓬勃发展,突破了传统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方式,向综合化大学靠拢。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女性工作者”转变为“培养女性领导者”,这是日本乃至整个世界女性逐渐独立、崛起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大大加快了女性解放的步伐。它促进了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解放,并不断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伦理习俗,为女性的发展创造着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提高了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丹尼尔·伯斯坦在其新著《欧州地震》前言中,分析了当今资本主义的三种模式,认为整个80年代是美、日两大类型的资本主义相较量的年代,日本模式逐渐占上风;90年代以德国为主导的欧洲型资本主义突然闯入竞赛场,影响不断扩大。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非洲和平进程中,妇女成为实现和平的非暴力力量,女性在建设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自身的安全。梳理布隆迪和利比里亚两国内战对妇女的影响、妇女在结束内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战后重建中妇女的角色与面临的挑战,可以发现,布隆迪和利比里亚妇女既是两国内战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当地实现和平与建设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布隆迪妇女发展存在"社会性别主流化已成为现实"和"社会性别不平等"之间的巨大差距;利比里亚则仍然处于由战争到和平的过渡期,精英女性参与决策与妇女低代表性并存;发展问题是两国和两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发展主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模式及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这些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渠道、创新方式,在融资、供给、治理等环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制度供给。对其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创新金融手段,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丰富治理主体,完善多元治理结构;强化支持举措,促进平台作用发挥。中国可在立足自身国情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对这些经验进行适度借鉴、吸收并转化为有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观念包括妇女观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改变女性传统观念,造就现代女性的作用谈一点认识.一传统妇女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世代相传的规范妇女行为的要求和准则,在我国主要指儒家妇女观.它包括“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夫为妻纲”的人伦关系、“男尊女卑”的性别观、“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等等.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旧的妇女观经历了约四千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贬低和歧视妇女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舆论,并一直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7.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对传统认证制度提出了挑战,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在维护传统认证价值的同时,面对联邦政府提出的改革要求,也在进行反思,并谋求在传统制度框架内进行改革,以期尽快走出困境。这一改革预示着美国民间主导的认证制度正向民间和政府共同参与方向演进,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由政府主导到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的改革方向有着殊途同归之意。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女性温润着人类的历史.在十一亿人口的中国,一所少有的女子高等院校,对于促进现代文明,自然负有沉重而深远的特殊使命.妇女解放事业正在多层次多角度地走向新岸.女子高等教育拓宽了提高妇女素质、净化女性心灵的芳草地,把闪光的女性美奉献给人类.这正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女性人才发展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人才观与发展观.妇女必须走出家庭,与男子平等地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为人才从实践中来,从创造性劳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男女平等发展,求得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典型材料和问卷调查两种女性人才发展研究方法均不甚完美,其突出特征是科学性差,而参与评估调查法则能比较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女性人才发展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晶 《工会论坛》2003,9(3):61-62
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基础不同 ,国际上存在不同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一种以美国和英国模式为代表 ,简称英美模式 ;另外一种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 ,简称德日模式。英美模式以证券融资为代表 ,德日则以银行融资为主 ,适应并促进了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