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客之礼     
彭林 《学习导报》2012,(20):46-47
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土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  相似文献   

2.
红包源于何时,不可确考。不过,华夏民族乃礼仪之邦,自古便有送礼的习俗。春秋时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朱熹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据说,脩是干肉,十条肉绑成一块为束脩。古代诸侯大夫以束脩为礼物相馈赠。《礼记·少仪》说:“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说:“他们用四壶酒、十条干肉和一条狗  相似文献   

3.
据法国《欧洲日报》报道:根据美国《游说法》,“说客”不得赠送国会议员任何珍贵的礼物。但是外国的政府仍赠给美国国会议员各式礼物,从地毯到金币,琳琅满目。据联邦受赠礼品登记处最近的调查报告说,国会议员收受外政府的“实质礼物”,价值已超过了4400美元,至...  相似文献   

4.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3,(12):78-78
“儿子,今年你生日想要什么礼物呢?”“自制拼图,我要在上面拼爸爸的样子。”“儿子真乖,你是要拼好之后再送给爸爸吗?”“才不是呢,大家都说,现在流行拼爹。”  相似文献   

5.
津婴 《党课》2013,(12):89-91
1985年春节回家探亲的时候,得到了父亲赠送的新年礼物——三联书店于1981年出版、1984年第二次印刷的《傅雷家书》,那年难得聚在一起的姐妹三人谁也想不到在我们面前不苟言笑的父亲会送出这样一份礼物。当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这是本好书,回去要好好读,也可以给孩子们好好读读。”  相似文献   

6.
1934年开始的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至于这历史上的第一次的起始时间,国内外史学家却众说纷纭,不尽一致,粗算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即“7月6日说”和“8月7日说”(见《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10月10日说”(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91页),“10月16日说”(见美国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62页),“10月18日说”(见《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里》第169页),“10月21日说”(见《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38页)以及“10月间”、“10月中旬”等笼统说法。 这些说法,虽说都有较为可靠的史料为据,但选择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以单个军团或中央机关或中央领导人的出发时间为标志,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央红军主力全部行动的时间,故亦不能作为红  相似文献   

7.
熊坤静 《世纪风采》2008,(11):42-43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于1933年初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瞿秋白在《〈子夜〉和国货年》一文中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的预言被后来历史的发展所完全证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多种文字,国际影响也十分广泛。日本著名文学研究专家筱田一士推荐开列的20世纪10部世界文学名著名单中,便有《子夜》。  相似文献   

8.
赐茶(三)     
《新湘评论》2013,(2):58-58
慰问赐茶。这有些类似现在的见面礼物或问候礼物,如朝贺时赐茶,《宋史·礼志》载:“中兴仍旧制:凡宰相、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卷十七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米粒”。学生颜回好不容易讨得一点米回来,连忙生火煮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很快地抓了一把饭塞到嘴里吃了。他假装没看见,但对颜回的为人却产生了怀疑。为了证实这个怀疑,等到颜回端饭给他吃的时候,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梦见了死去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庭燎,指庭中照明的火炬。设庭燎之礼———点燃一百把通明的火炬广招天下人才,“由齐桓公始也”。齐桓公在创立霸业过程中,除了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外,还千方百计地招纳四方贤士。设庭燎之礼便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招聘举措。然而,“期年而士不至”。这使齐桓公大惑不解。有一天,有位自称是“东野鄙人”的老者来见齐桓公,并称自己会“九九”算法。齐桓公感到有些可笑,便说“九九何足以见乎?”意思是说,九九算术,孩童都会,你没有专长我怎么接纳你呢?老者非常严肃地对齐桓公说:“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  相似文献   

11.
我做党建工作20多年,深感要做好工作的不易,办党建一类刊物也是如此。我认为,一期杂志做到人人喜爱不可能,但使各类层次的人都有一篇乃至一段文章喜欢是可以做到的,编辑工作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读2000年第二期《党建》所登《“黑脸”独白》一文,本人认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它的文字实而不华,给人以启迪。如“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大官也要管小事”等语言,朴实而合民情,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警句良言,使人在感情上就和“黑脸”站到了一起。文中处理赞皇县老大娘告状的例子,读来非常感人,看似一件小事,却体现了共产…  相似文献   

12.
快乐大叔 《党课》2011,(21):98-100
说到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以下简称“解释三”),快乐大叔就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一个富翁要给太太买生日礼物,问:“你是想要一条船呢,还是想要一架直升机?”太太想了想说:“我什么都不要,我想离婚。”富翁愣了一下,说:“对不起,我还不打算送这么贵重的礼物。”  相似文献   

13.
赵国瑞 《前线》2013,(2):86-86
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副帖子:《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帖子的主人网名叫“重庆苇子”。她说,这些书是父母送给她的成人礼物,让她异常兴奋。她一有空就翻看这些书,还拍下它们的照片传到网上。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自己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情形时说:“我最讨厌的是静物写生这门必修课,认为它是极端无聊的。我总是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课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个半圆,来表现“半壁见海日’的画意。”“半壁见海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于此可见,毛泽东当时已在读李白作品了。同年11月,左翼女作家丁玲到了延安。她在延安时,常有机会拜访毛泽东,同毛泽东谈话。她说毛泽东“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①当时在延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宋志坚 《唯实》2013,(4):95-95
一 有一个叫“知道分子”的称谓开始时髦,连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例如,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就说,“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因为“别人和他说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9,(10):117-117
馈送上司。清代官场有下属向上司馈送钱财礼物的规矩。逢年过节及上司有喜庆事如贺寿、迎娶、生子等,做下属的都要馈送钱财礼物。直接的上司,几乎每月都要孝敬。此外还有一些临时的殷勤,如送时鲜土特产等。年节喜庆时的馈送都有一定的“尺寸”,要按上司的官位确定数目。《官场现形记》写州县衙门馈送上司的规矩:“向来州、县衙门,凡遇过年、过节,以及督、抚、藩、臬、道、府六重上司或有喜庆等事,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医师,申请入党多年。由于我与医院党支部书记同住一栋楼,常看见一些申请入党人带着礼物到他家去,这些人通常“进步很快”,有的还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对此我很反感,与支部书记也逐渐疏远。我知道,这样下去对我不好,可又不知该怎样做才对。您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为“桎狗捕鼠”担忧黄九如《吕氏春秋》第26卷之《士容论》中有一则“桎狗捕鼠”的故事,说的是齐人以桎其(良犬)后足的办法,硬逼着狗去拿耗子。1“齐有善相狗者,其邻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支部生活》2013,(8):53-53
唐双宁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物”,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有”。一是言之有己,即有“自己”。领导干部应自己动手写文章,写己所思。二是言之有信,即让人相信。领导讲话写文章,不是随便说说写写,是指导工作的,是影响大众的,这就要求讲话要让人相信。三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四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睛”,就是吹糠之见“米”。  相似文献   

20.
周妈的故事     
张鸣 《廉政瞭望》2012,(15):48-48
周妈者,湘中名士王闽运之老妈子也。一个能干、干净利落的中年妇女,没名,有姓。王大名士老年丧偶,却一直未能续娶,起居之事,全仗周妈。当时上海的《时报》刊有《周妈传》,说王闽运若无周妈,“则冬睡足不暖,日食腹不饱”。而天津的《益世报》则刊登王闽运言日:“周妈,吾之棉鞋大被也。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多少有点夸张.但大体不差。在长沙的时候,有人说,连拉屎都得周妈给他拿手纸。在某种意义上,周妈不仅是女佣,还是王大名士的枕边人,同时,也兼着王家的管家和王闽运的秘书。据王自己说,他的藏书凌乱,东一本,西一卷的。作文时需要考证引用,需要哪本书,学生找不到,周妈一检即得。这么说来,周妈还粗通文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