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34部进口大片名额用尽,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已超过170亿元,比2011年增长30%多,但与此同时,随着进口影片比例从20部增至34部,国产电影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大众欲望的投射,又是整体社会思潮的反映。在经过大规模的放映后,电影能通过其建构的虚拟光影世界中隐含的观念指涉来影响大众,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实世界。本文将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嬗变分为三个阶段,一方面从电影史角度对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变迁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另一方面尝试从电影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美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嬗变之间隐含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7月25日,由北京市台联主办的"2019首届两岸电影人交流合作座谈会"在北京台湾会馆召开。此次活动是北京市台联首次与电影界人士合作,倾力打造的两岸文化交流品牌。北京市台联相关领导表示,华语电影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方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希望两岸电影届同仁以此次座谈会为平台,密切交流、加强合作,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两岸电影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共同努力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做出新的更大  相似文献   

4.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电影文化恢复交流始于八十年代后期,两岸从影人员往来增多,一些台湾摄制的影片在祖国大陆上映,如由李行导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浪花》等,台湾的电影人来大陆参加的影展活动,每年的金鸡、百花奖活动也安排放映两岸三地的电影,台湾电影导演王童的影片《无言的山丘》还曾获上海电影节大奖。但大陆的观众对台湾电影的发展却了解不多,本刊特予介绍。  相似文献   

6.
卓彦 《创造》2007,(2):96-96
获取奥斯卡这样的大奖,无疑是时下中国电影导演追求的目标极至.虽说也有人不屑于拿国际大奖,被称做是吃不到葡萄讲葡萄酸,但无论如何能否得到国际电影艺术奖项的最高荣誉,总是中国电影人久久憧憬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12)
<正>从独立到合作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在今天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仅是人们茶余饭的工作之余用来放松心情、追求快乐的工具之一,而且电影渐渐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亦如艺术本身,变得复杂而繁多的科系,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那时电影仅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后来,有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全彩电影,直到今天的数字化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  相似文献   

8.
张丽洪 《传承》2008,(16):52-53
本文从娱乐的角度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通过对它的如何传入中国,怎样被中国观众接受,以及电影放映场所等方面的考察,指出这一时期电影在中国的曲折坎坷的经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观众精神上的依托,成为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200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出任第5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史上第一位中国主席。法国观众和媒体对此欣然接受,因为中国电影人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每个月法国都有一部中国电影公映,法国人熟悉了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娱乐的角度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通过对它的如何传入中国,怎样被中国观众接受,以及电影放映场所等方面的考察,指出这一时期电影在中国的曲折坎坷的经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观众精神上的依托,成为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到2014年120岁的电影拥有一部"好看"的历史。与世界电影只差10岁的中国电影,曾一年有293亿人次走进影院,这意味着,平均每天7000万人次,每人在一年里看28场电影,可"黄金时代"转瞬即逝,但经过各种让观众重回影院的拯救行为,如今已稳坐市场第二把交椅。截至2014年3月31日,中国银幕总量突破2万块大关,  相似文献   

12.
菱洲 《传承》2008,(23):46-48
电影有开始、落幕,人生也是如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电影艺术工作的电影人谢晋的人生落幕了。谢晋拍了半个世纪的电影,并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  相似文献   

13.
傅治平 《新东方》2013,(3):I0001-I0001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做梦的民族。在香港回归前夕,香港歌坛的四大天王之一刘德华唱红了一首电影主题歌——《中国人》,歌中第一句唱道: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想,且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梦,你说,藏了多少梦?!但是,中国人许许多多的梦想汇聚到一起,都可以一言以概之:中国梦。而中国梦的核心,就是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世界强国,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强大民族,就是"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云南边疆地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它一直发挥着文化戍边的作用。在电影成为重要文化软实力的当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得以加强并较好地发挥了文化戍边作用,也更有效地被整合到边疆治理当中。农村公益电影利于主流文化传播并扎根到云南边疆,助力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云南边疆地区农村社区文化建构,还可在新的国际和周边语境下有力地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为使云南边疆地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更好地发挥文化戍边作用,需要优化一定的策略和路径:一是更好地发掘和创作云南边疆题材电影,二是充分考虑融媒体技术语境下的灵活传播,三是引入多种放映主体,四是向邻国更深入地走进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16,(6)
正"南京班",指的是1950年新中国首次在南京举办的"中央电影局放映训练班"。这期规模宠大的放映训练班,培养了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1886名"元老级"奠基人和开拓者。山东省电影学校(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前身)退休干部、而今已是耄耋高龄的申承老先生,曾是"南京班"的学员之一。这位在电影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1950年7月进入"南京班"学习,到1991年12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5,(12)
<正>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在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树立中华民族良好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将中华文化与电影结合,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需要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共同努力,携手提升交流热度,增强华语电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尚道 《台声》2007,(12):83-88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呈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感动效果,人们随着剧情的编排和人物的演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感受着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洗礼。1895年年12月28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10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也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从此进入中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从此吹响了中国电影的号角,开始了长达百年、缤纷艳丽的光影之旅。暮然回首,当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时,正是日本向华发动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1895至1945年的50年间,台湾遂落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日本殖民化统治中,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回顾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低落还是辉煌,台湾电影总是以一种凝重的符号,记录着人们心底潜藏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在一卷卷的胶片上,印记了几代中国电影人对共和国的情结,对民族的情感,对人民的深情和对党的热爱;在一卷卷的胶片上。中国电影给我们的人民奉献出万千的优秀佳作。激励着不同时期的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焕发着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信言 《传承》2011,(20):60-61
电影诞生百年以来,一直被看作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更是各个国家进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有力武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影是最有效的传播文化方式,电影所营造出来的虚拟声画世界是电影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从一些优秀电影入手理解和阐述电影国际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探讨中国电影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可以比较的话,民国电影的成就肯定超过了绘画,可以和京剧不分伯仲. 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由于当时清政府的保守与排外,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电影才进入北京.当时一些外国人携带着影片、放映机、发光器在北京的一些茶馆、戏院放映电影.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从欧洲归来时带回了放映机和影片在宫中放映,放映机中途发生爆炸,当场炸死一位官员.由此清王室把电影看作不祥之物,在宫中禁止放映.然而电影放映在民间反而增多起来,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