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保持很高比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下,解决城乡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和治理失业顽症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增长能够不断创造就业岗位,保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澄清一些认识,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更加明确的就业导向.  相似文献   

2.
杨建慧 《前进》2004,(5):47-48
前,我国经济面临极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由于劳动力结构的空前大调整,必然进一步加剧社会就业问题。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存在,已经成为我国近年失业问题的重要特点。就业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和晴雨表,事关改革发展的大局,如果处理不好,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效很可能会被沉重的就业压力所吞噬。因此,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将成为我国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一、提高待业人口素质,更新就业观念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当务之急造成就业压力加剧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赶超战略不利于劳动力就业,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利于劳动力就业;紧接着指出了中国现实中的悖论,即中国的赶超战略实现了充分就业,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却导致了大量失业,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就中国未来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发展,提出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方面的专家分析,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然而,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切实提高这项措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已成为国人关注的话题。一、避免基础设施项目重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继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但必然以结构性失业为代价,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会阻碍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但是,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可以发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之间并无实质性矛盾,只要保持合理的有利于增加工作岗位的产业结构,发挥产业的内聚力和作用力,扩大就业渠道,发展第三产业,就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政报》2009,(3):17-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协调杨俊青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协调模式选择过去在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为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通过强制性行政命令手段,不论企业有无劳动需求,都将待业劳动力压入企业,造成企业人浮于事,隐性失业严重,运转至今,...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原本就突出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失业问题、城镇低学历青年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人才就业不足的总体特征是短期内人才就业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长期则表现为人才总量性失业。本文从分工的角度给出了一个人才就业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认为人才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循环累积的互动机制 ,其核心是分工及其演进。我国现有经济增长与人才就业增长“一高一低”的格局以及人才就业不足的问题是由当前我国低水平分工和低人才资本积累造成的。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分工 ,消解人才就业制度约束 ,重视人才资本的积累 ,鼓励创业与非公制经济的发展 ,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与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人才就业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几种失业类型的简单分析◎我国青年失业中的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治理失业的对策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Wolf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经济走势的观察全国政协委员何新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必须以各种宽松政策促进和提高就业,疏缓庞大过剩人口压力,刺激经济在低通货膨胀下保持增长,以遏制衰退、恢复繁荣。在金融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部门的形势下,要警惕可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2.
看天下     
《就业与保障》2009,(4):55-56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放贷690亿元 支持农村路网建设;工信部: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经济时评:9500亿元赤字多不多;我国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上海启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 三场招聘陆续举行  相似文献   

13.
多志勇  李广智 《前沿》2009,(7):142-145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并存、劳动力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状况。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促进就业,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保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就是要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因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状况,决定着保增长目标的实现状况。我国目前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基本举措是启动内需,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但考虑到启动投资要比启动消费更容易见效,因而我们启动内需实际上是以启动投资开始的,尤其是首先从启动民生投资开始,这种选择是对的。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不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目前,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企业转型升级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长期强劲的劲头。但就眼前的利益而言“保增长”与“促转型”的矛盾(;中突)却在所难免,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大量劳动力失业,社会治安问题等等都会给企业转型升级造成重重障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仅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来加以分析和解决,我们更应该从伦理学角度、人性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周青梅 《青年论坛》2011,27(1):115-118
“十二五”时期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要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优先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增长惟一途径的观念,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重新认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知识失业浅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廷惠 《新东方》2000,(9):77-80
知识失业是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失业现象,这种现象与转轨时期的特定制度背景有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矛盾和知识劳动者供求总量与结构缺陷也是造成我国知识失业的重要原因。避免大规模知识失业出现的关键在于加快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积极改善知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努力创造对知识劳动者的有效需求的同时,增加知识劳动者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9.
何维达 《创造》2009,(6):96-96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复苏,必须依靠“三驾马车”,就是投资、出口和消费。目前,一方面要支持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要细分市场,争取出口;另一方面,必须拉动消费,取消“期房预售”,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价格,拉动内需。首先看投资,多年以来投资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上拉动力量大概起到了40%的拉动作用;二看出口,它在中国经济的增长大体上也占了40%;三看消费,它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里真正起到的作用只有2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总体上利大于弊 "入世"以后,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多种多样,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将更加开放,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吸纳就业人数.其次,"入世"将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提高产出对就业的弹性系数.再有,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意识和对失业的承受力也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