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捡拾旧作,看到了几篇当时的小文。纸,黄了;字,旧了。惟有回忆却永远是鲜活的,跳荡在眼前。当年人事、斯时情怀,历历如昨。 结识刘绍棠先生,大约是1988年的事。绍棠先生当时也就是50岁出头的年纪,白净面庞,戴一副黑框眼镜,书卷气很浓。  相似文献   

2.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三鱼小堂随笔》一书。作者为姚轩卿先生,该书是由其女儿姚越秀、女婿许孔时历时几年,搜辑编纂成书的。姚轩卿(1882-1948),名伯谦,浙江诸暨人。曾在浙江多所著名的中学及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任诸暨县立中学校长时,治校成绩斐然,为当时的省教育厅称为“按最新之学理组织者”。他当年教过的学生,现在都年逾古稀,有老革命家,有著名学者、教授、工程技术专家,得知姚许二位编注此书时,纷纷撰稿忆恩师。使得姚先生这部三万余字的随笔,更能体现出一代名师教书育德、治学严谨的风貌来。这本书分正文及附录。正文即姚先生…  相似文献   

3.
食味与世味     
正《知味集》(原版)是在1990年12月由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汪曾祺先生主编,第一版仅印了3000册,印得不多。此书与吴祖光先生编的《解忧集》同样,都是雅致的小开本,俗称"口袋书",可称为双璧。这两本书出版后,文化界的人们争睹为快。仅我手边的两书,已经被很多朋友借去多次,书皮都换了几回。这是谈吃、谈饮酒的两部散文集,汇聚了很多著名  相似文献   

4.
我和欧阳先生的交往始于三年前,一次,我一位朋友说,他和欧阳先生很熟,想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欧阳先生是著名学者。书坛巨擘,名振华夏,能与先生知识,正是我求知不得的。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与欧阳先生通了电话。当时,我还在武警总部办公室当主任,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吃“鳟鱼”,是在北京。那时刚念大学,一天突发奇想,揣着管外地同学借的几百块钱和俩个闺蜜一起踏上了前往首都的列车。突发奇想的后果就是,我们三个女生在火车上站了一宿站到了北京站。穿梭于南锣鼓巷和大栅栏的时光实在令人怀念,但我们也有点小遗憾。一是当时胆子小怕事,时时为老师点名而发愁;二就是兜里银子薄,每天都是在北京高校边上买几个茶蛋粽子作为一整日的口粮。回程的日期定了,我们决定吃顿大餐为自己的英勇之举画上句号。走街串巷后,  相似文献   

6.
88岁高龄的吴汝康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古人类学家,采访了吴老及其家人、同事,深感中国正因为有了一批批从欧美归国的科学家和学者,才更加速了她的进步与发展。为攒学费,偶然走进人类学吴汝康先生走进人类学之门,完全是个偶然。1935年,他从江苏常州中学高中毕业时,父亲刚过世不久,家中经济来源中断,只好暂时放弃上大学,先找工作。这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登报招聘一名计算员。他前去应考,进了人类学组。当时人类学组主任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留英统计学博士吴定良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研究人类学的博士,回国后…  相似文献   

7.
三见大海   第一次见到大海先生是 2000年 6月 12日,在北京渔阳饭店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高大的身躯穿着朴素的衣衫。待人接物诚恳、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见到大海先生是 2000年 6月 26日,在永定河畔,大兴绿野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创建两周年庆典大会上。两次听到大海先生讲的同一句话: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他的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海先生书写的 5.8米长的写意甲骨文“龙”字,当时在绿野升起时,这巨大的“龙”字吸引了全场与会者的目光。古奥、凝重、肃穆、飘逸的“龙”字,给庆典涂上了浓浓精彩的一…  相似文献   

8.
我回忆与陈立夫先生最近一年里的几次书信来往结下的情谊,使我对两岸和平统一更充满了信心。 陈立夫先生目前在台湾身居要职,是国民党中央评议团主席、“总统府”资政,还是孔孟学会理事长、中华国医馆理事长。最近几年,先生以九旬高龄之身,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呼号奔走,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欢迎与尊敬。1990年,先生毅然发  相似文献   

9.
今年11月,时逢西南联大五十周年纪念,我见到了任继愈先生写的文章,描述联大老师情形,另有一位当时的大学生描述学生生活。我读过他们的文  相似文献   

10.
先生哲君     
哲君老师是我中学语文老师。腋下夹本书,布底鞋轻轻踩过校园的林阴小道,恍若从久远的岁月悄然而至,丝毫不为周围的一切所惊扰。先生哲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清逸。只是那时候,我们还小还很顽皮,在他背后说一些很淘气很孩子气的话,先生听了,总是宽容地笑笑。我们的胆子就更大了,暗笑他的迂,常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先生就抿了嘴无可奈何地看着我们,幽幽地发出一声叹息。在我的记忆里,先生从未责骂过我们,仿佛我们没犯过任何错误。有时我们也向先生借书,他眼里便射出光彩,忙不迭地引了我们去。先生的家是学校分配的一间小…  相似文献   

11.
罗西 《新青年》2007,(9):44-45
在安徽省繁昌县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体彩销售点产生了一个500万元的大奖,消息传来,彩民都充满期待。最激动的应该是彩票点的老板王声林。当时他  相似文献   

12.
寄情墨花     
周明臣先生原是一家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明臣先生为人谦和,待人诚恳,没有架子。我一直把他视为一位可尊敬的师长。明臣先生喜欢诗、擅书、能文,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这是我与明臣先生能够走近的主要原因。在明臣先生的这部诗集即将出版之际,我想谈谈我读明臣先生诗作后的几点观感。一,通过叙事以言情。在中国诗歌创作的历史上,通过叙事以言情可谓有悠久的历史。在这些诗作里,作者所叙之事  相似文献   

13.
《古巴雄狮卡斯特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是根据卡斯特罗与记者的几次谈话记录整理而成的 ,由宋晓平和杨仲林先生译成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 0 0 0年 1 1月出版。《古巴雄狮卡斯特罗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了卡斯特罗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和斗争情况 ,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书平平实实 ,真真切切 ,充分体现了卡斯特罗作为一名演说大家所具有的语言风格。平平实实才是真。该书向我们介绍的就是真实的卡斯特罗。正如书的序言所表达的那样 ,他至今“仍然是当时的那个青年 ,拥有青年的斗争精神 ,乐观主义态度 ,人生观和未来观 ,对…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与黄乔生先生相识是在2013年的春天。当时,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还没有离开小口袋胡同19号老校区,不过已经在新街口开建新的高中部了。黄先生作为北京鲁迅博物馆主管业务工作的副馆长到我的办公室来,我们谈得很愉快。他赠送我一本他的著作《鲁迅像传》,把鲁迅的一百多幅照片一一解说,角度新颖,文笔生动。交谈间,我了解到他正  相似文献   

15.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祝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向与会各国政治家和学者表示敬意,并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五项原则的生命力。50年前,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宣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国家致力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友好合作的愿望,确立了彼此间发展或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当时,整个世界被“冷战”阴霾所笼罩,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制约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冲破这种制约的果敢尝试。尽管初期遇到各种阻  相似文献   

16.
早在40年代大学读书时,笔者即已耳闻顾毓先生的大名。他是我国电工学界的著名学者与教育家。只可惜当时无缘拜会,因而对顾先生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1985年夏,由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的我校朱福元老师的介绍,我们邀请在宾大的顾老夫妇来武汉大学参观访问。作为当时担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系主任的我,负责接待二老。顾老当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但精神矍铄,不辞旅途劳累,一定要为我系作一次学术演讲。直到此时,我还以为顾老只是精通专业,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到了1987年2月,我趁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之机,专程赴宾大拜访顾老。…  相似文献   

17.
见字如晤     
正当我再次走进宿悦先生的书房时,气氛如我三年前第一次到这里时一样,淡然、安静,饮一杯茶,与一个人天南地北地对话。不由得感叹时光,三年前的场景和当时的文章,似乎早已凝固。久置沉淀,于我,再次落笔,有了更多感悟与共鸣。一切都在变化,无论是对宿悦先生还是对我自己而言。三年时间,足以留下一段明显的印记,这印记,清晰地留在宿悦先生的书法中,也留在我的文字里。  相似文献   

18.
无言的教育     
冰戈 《新青年》2005,(4):12-13
那一年,我虽然已经读到初二,但因为年龄小,还远算不上懂事。那是山芋收获的季节。山芋是我们家乡的主粮,每到收获山芋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显得特别的忙。人们要把山芋从田里刨出来,一担担运回家,还要把山芋切成片,再撒到地坝晒成山芋干,其劳动量是很大的,家家户户都显得人手紧张,不少人家就把正在上学的孩子留下来,让他们帮大人忙碌几天。因为晒山芋干必须赶几个晴天,若是误了晴天,让山芋干遭了雨淋,变霉了,那一季的收成就全完了。当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弟妹们又还小,家里能干活的只有母亲一个人。我以为母亲也要把我留在家里,帮她一起收山芋,…  相似文献   

19.
我是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关门弟子。在可染先生最后几年的日子里,我与老师过从甚密,亲如父子,是可染先生最信赖的得意门生。我不仅常为老师抻纸研墨,得以亲聆教诲,而且先生家中私事也常交我去办,甚至到外地休养也必带上我,可谓视同己出。  相似文献   

20.
今年9月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写此短文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记得那年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燕南园正值春色满园的时节,绿树成荫,翠竹摇曳,桃李芬芳。在那座熟悉的灰色小楼里我看望了我的老师朱光潜先生。他正在伏案写作。桌上堆满了纸张和书籍。85岁的朱老见到我十分高兴,站起来和我握手。时间过得真快,我上次看望他还是北风呼啸的季节,如今已是春风扑面的天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