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苏联红军进驻旅大,为中国共产党掌握大连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根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进驻旅大地区。按照条约的规定,苏联在外交上必须支持国民党政府,但在东北问题上,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这样做。这在旅大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雅尔塔协定》让旅大地区变为苏联租借地,由此旅大地区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精彩纷呈、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在此拉开帷幕。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博弈的结果,使旅大地区成为苏军军管下的中共特殊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苏新约1的签订,驻旅大地区苏军于1955年5月26日全部撤离回国。自此,旅大地区结束了由外国军队驻扎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1949年12月,毛泽东开始了首次访问苏联之旅。期间取得的最大成果为苏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起中苏的同盟关系。但就此次访问的过程和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协定的内容来看,中苏之间的这种同盟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正是这种不平等性为之后的中苏关系破裂买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4.
王天玺 《创造》2013,(6):6-9
第六节反对苏联霸权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以苏联共产党为老师。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曾经真诚地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中国人民对列宁和斯大林,对苏联人民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中国和苏联两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其标志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5.
宋超 《求索》2012,(5):65-67
周恩来起草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强调互助合作,为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奠定基础。他领导编制"一五"计划、"12年科学规划",率团谈判缔约《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运筹签署"156项"、"122项"合作协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合作项目的计划申报、实施、管理,决策和协调解决关键性重大问题;强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扩散形成产业化,工业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支农工作。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领导组织艺术,对中苏科学技术合作深化发展和成效提高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苏冷战的产物,冷战时期的朝鲜核问题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苏对朝鲜的影响有效地制约了朝鲜核技术的发展,直至1985年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此后,苏联政策的转向导致了朝鲜的不安,朝核问题出现了数年的僵局。1991年苏联局势的急剧变化造成的冲击迅速打破了僵局,朝鲜签署《核保障协定》标志着朝核问题随着冷战的终结而告一段落。但对朝鲜而言,因冷战而带来的均势与依附关系的消失,缓和中蕴含着严重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1945年2月11日,在克里米亚南端小城雅尔塔的列瓦基宫,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协定》(即雅尔塔协定)上签了字。此前,斯大林拒绝了邱吉尔请蒋介石参加会谈的建议。但这个协定中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的条件,涉及到了中国,其内容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深入,但现在仍有些人不看事实,还停留在中苏大论战时期对苏联的认识水平上,把苏联剧变说成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造成的。本文不是全面评述他们的观点,只是就被某些先生歪曲的史实做些澄清,告诉读者关于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一些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经过浴血奋战,至1945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完成了对日军夏季攻势作战,打通了解放区之间的联系,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今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发表对日本作战宣言,继而出兵东北,沉重地打击了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缩短了对日战争的时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随即转入全面反攻阶段。1945年8日14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时签订了大连、旅顺口和长春铁路等协定。《…  相似文献   

10.
习骅 《当代广西》2014,(22):60-60
正1945年,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美、英、苏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经谅解,有关外蒙古……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直到签订4个月零9天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才奉命将《协定》的内容通知了蒙在鼓里的蒋介石。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哀叹,"就只这一些问题,已经是足以置我们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绝对性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也逐渐发展为相对国家主权。《欧盟宪法条约》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既体现出主权“可分性”,又体现出主权可分的有限性,即《条约》各成员国对某些主权的让渡必须是以强调国家主权为基石的。  相似文献   

12.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首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和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文化部部长尼·米哈伊洛夫为首的苏联文化代表团,于1957年1月12日——18日在北京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商谈。双方根据1956年7月5日签订的中苏文化合作协定,制订了1957年度的文化合作计划。在商谈中双方满意地指出,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点,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2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西藏进军,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2月,解放军抵达拉萨,完成了解放西藏、统一祖国大陆的伟大事业。3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年中苏又签订了援助我发展经济的协定。1959年6月,由于在中国建立海军联合舰队的侵…  相似文献   

14.
《中苏文化》是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从1936年5月创刊到1949年5月连续出刊达13年之久,结合当时电影国营化、民族化的浪潮,苏联电影及理论体系在大后方的重要地位被凸显,而《中苏文化》杂志对此曾有过集中的反映。本文针对刊载于《中苏文化》中的电影文献进行研究,从不同类型和角度去反映当时苏联电影的状况,实质地印证苏联电影给予中国电影的影响,让身在21世纪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对当下已有的历史观点做出评判。  相似文献   

15.
刘书林先生在《关于苏联解体与中苏关系的评价问题》(乌有之乡电子杂志2009年八月上,总第93期)一文中谈到:“在新出版的《斯大林全集》第15卷(中央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5卷,莫斯科俄文版,2005年)中,斯大林对被镇压的人数有正式的统计。”  相似文献   

16.
新周 《协商论坛》2013,(8):55-56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公安部为了保证党中央领导人在饮食上的安全与健康,决定配合玉泉山规划改造,在附近建立一个小型农场,即"香山农场"。这开启了新中国为高级干部服务的农产品特供制度。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工作人员、总特灶伙食组组长张宝昌,此前回忆了食品特供制度的开端。先搞"土"的,以后再搞"洋"的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中南海多了两位苏联客人。他  相似文献   

17.
贺长年 《人大研究》2005,(12):36-3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国家即开始寻求一种一体化模式。在法、德两国有识之士的有力推动下,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协定》,以促进钢铁业需要的原材料的交换。1958年上述六国又签订了著名的《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旨在建立一个共同市场,以实现人、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等。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单一欧洲条约》于1986年签订,该条约对《罗马条约》进行了修改,大大扩展了共同体的作用范围。而在1992年签署并于次年12月生效的《马…  相似文献   

18.
《中苏文化》是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本文针对刊载于《中苏文化》中的戏剧文献进行研究,在大后方戏剧与电影深度交切的特殊情况下,通过《中苏文化》杂志这个窗口来研究苏联电影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时,不仅应该包括其中的电影文献资料,也不能忽视戏(话)剧方面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经贸法律制度与国际经贸法律制度的接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注重按照本国国情,建立与国际经贸法律制度相适应的中国经贸法律机制及制度。其主要表现是: 1、参加或缔结有关的国际经贸条约,并明确在中国的适用性。我国缔结的国际经贸条约和协定,是涉外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根据“条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原则,我国将条约、协定规定的权利、义务作为本国法律的一部分加以实施。迄今为止,我国参加的多边国际经贸条约就有100多个,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同100多个国家政府签  相似文献   

20.
1950年初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中苏同盟由 2 0世纪 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 60年代的彻底破裂 ,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 ,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