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包括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理解、理论依据、主要问题以及主要对策等方面。在生态补偿实践中,我国较早推行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武汉市在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多渠道融资机制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2.
生态立州、绿色繁荣已确立为恩施州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有鄂西林海之称的恩施州,欲通过生态立州实现绿色繁荣,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十分必要,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方面,因此,探讨建立和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公益林是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依规划定,以提供我国最短缺的公共产品—生态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公益林管护难保证等问题。要实现公益林"管得住,管得好"的目标,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4.
当前,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仍面临着基础能力和政府层面支持不足、生态补偿格局缺乏系统构建、生态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足等问题,这是由于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市场补偿所占比例较低、公共支付体系实现形式单一、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因此,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即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这里,笔者试从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入手,谈谈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为建立补偿制度迈出了第一步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首批注入10亿元中央补助资金,确定在11个省区先行试点。这项工作开启了我国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为今后建立森林…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正式写入中共党章。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森林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快森林保护与建设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但目前我国森林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的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对  相似文献   

7.
正在市场经济和区域竞争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保护补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或重要工具,在平衡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最初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开始,对象逐渐扩大到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流域等领域,到现在几乎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相似文献   

8.
作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调节和配置利益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生态补偿机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补贴为核心、以市场运作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但仍面临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价值评估和补偿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我国应建立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为前提,涵盖前置定位机制、补偿运行机制、保障反馈机制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张术环  杨舒涵 《前沿》2010,(19):159-162
生态补偿制度安排是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内容和实现路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安排可以为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条件。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应包括:有关政府行为、践行标准、维护相关者利益、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程序等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政策文件与规章,制度目标侧重于生态利益的保障,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差异,实施结果背离了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根本目标。目前生态补偿的制度需求集中体现在对经济利益的合理弥补方面,现行补偿标准偏低且缺乏差异化考虑,补偿方式单一难以持续性保障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有效供给。因此,有必要制定《生态补偿法》实现生态补偿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通过立法从程序和权限两方面约束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限制甚至牺牲经济利益的行为,激励地方政府对生态补偿的投入,有效弥补私有产权主体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海洋生态补偿是保护或改善海洋资源环境的一种手段和机制。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立法存在缺陷,海洋生态补偿实践操作存在不足。应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明晰海洋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主体,明确海洋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海洋生态补偿责任保险及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未来五年,西藏将持续推进绿色强区,发展高原生态产业和高原生态经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立湿地、生态补助奖励机制,递出决胜全面小康的"绿色答卷"。翻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你会发现"绿"这个字出现得很频繁,一共出现了24次。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西藏发展提挡换速、蹄疾步稳。全面建成小康西藏离不开发展。而西藏发展,生态是第一红线。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2014,(11):40-41
在现行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大多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进行补助,这有利于下游污染较严重的县市进行污染治理,但由于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好、污染项目少,能够上报的治污项目较少,易造成“重治污、轻保护”的现象。建议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流域内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分配流域补偿相关专项资金时,适当提高补偿系数和流域补偿切块资金比例。  相似文献   

14.
正完善我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主要流域、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矿山治理等生态补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但仍存在补偿资金成效有待评估、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建议:一是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成效评估,建立全省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方法和生态系统调查制度。二是全面推行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细化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考核管理体系。三是实施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探索相邻地市的大气和海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推进多层次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跨流域、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和分配制度。五是设立省级生态银行,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生态产品储备库。(省人大代表张兰)  相似文献   

15.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生态补偿式扶贫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潜力。对大湘西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初步测算表明,目前实施比较全面的生态补偿,在政府财力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因而,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公共投入与社会参与合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同推进集中连片生态补偿式扶贫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生态补偿式扶贫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潜力。对大湘西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初步测算表明,目前实施比较全面的生态补偿,在政府财力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因而,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公共投入与社会参与合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同推进集中连片生态补偿式扶贫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了中国矿产开发与环境破坏现状,分析了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速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善有利于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及法规,研究生态环境补偿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生态环境补偿筹资体系,建立生态修复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科技创新平台,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长期难以根本改变。通过明晰产权、科学计算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和效益、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等措施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为生态环境保护造就良好的制度条件 ,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12,(2):50-51
正今后,北京市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在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完善政府补偿模式;二是强制推行市场模式。目前,北京市整体上生态功能还比较弱。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森林碳汇功能低、生态修复与改造任务艰巨、水源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北京市已在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但生态补偿机制还是一项新的  相似文献   

20.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重要制度基础。目前,三峡库区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形式单一、资金监管缺失和管理机构不到位等。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加强政府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监督管理等,是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