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坚  易晓芸 《学理论》2012,(10):7-9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发展农村、振兴农业、培养农民、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视野下,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导向:实现自我公平、村内公平和城乡公平;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规范生产关系和缩小阶层差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培养新型农民、搭建组织载体、深化民主管理、强化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民参与权的制度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农民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参与是环境权、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的必然反映。通过农民参与,能够实现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的双重价值。但是,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障碍,因此,需要从立法完善、参与权的确立、信息公开、利益驱动以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农民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参与是环境权、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的必然反映。通过农民参与,能够实现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的双重价值。但是,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障碍,因此,需要从立法完善、参与权的确立、信息公开、利益驱动以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文化发展权是农民发展权的重要内容.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文化发展权保障存在着立法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加强农民文化发展权保障,离不开法治的推动,要构建农民文化发展权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问题,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调查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强、农民主体作用较弱的一致结论。但是,政府失灵的存在必然要求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弥补,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又需要政府的制度供给作为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来保障和增强农民主体地位,二者应该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是以人为本,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国农村新型农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建设仍然是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要突出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切实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政治认同有暴力威胁型、思想教化型、经济利益型和民主权利型四种基本类型。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带来了农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只能构建农民的民主权利型政治认同。社会公正是这种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农民相对贫困、城乡差距和民主权利虚化后的弱势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农民所要求的社会公正,因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这是增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的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的新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在乡村标识维系和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脉延承和价值信仰构建、公共事业发展和村庄整体规划、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与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直接影响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质量和认可度。"人的新农村"建设的治理应立足农民群众的乡愁情感、文化基因、利益诉求、愿景期望等四大人性发展要素,从历史标记、灵魂支撑、民心支持和业态保障等四个维度来推动治理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9.
申良平 《各界》2008,(10):9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制约农民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的不利因素,一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二是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三是现行体制机制仍然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民发展权保护的法律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德昌 《行政论坛》2009,16(3):52-56
发展权是一种新型人权,而农民发展权是农民自由参与和增进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全面发展并享受发展利益的权利.农民发展权是一种母体性权利,其保护对促进农民主体性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实践中,农民发展权保护严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二元体制的弊端,政府责任的缺失,维权组织缺位和主体权利意识阙如等.加强农民发展权保护,首先,消除二元歧视,确立农民发展权的法律主体地位;其次,强化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培育能力;再次,培植维权组织,引导农民组织化维权;最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1.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只有使广大农民成为"观念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各方面作用,才能取得实效.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职能;增强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加快立法步伐,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政府、社会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格局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度。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格局,认清核心主体——农民弱位的事实,培育具有自我发展主体性能力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健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成为必然。关键问题是要建立健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这样的机制中市场主体机制是基础,权利机制是核心,行为机制是桥梁,违法责任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周建国 《学理论》2010,(17):197-198
农民文化发展权的实现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农民文化发展权存在缺位现象。立法应明确规定文化发展权;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坚持教育公平立法;以教育公平为价值理念,打造责任政府;合理分配义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保护下的农民文化发展权。  相似文献   

16.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地位体现为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参与实施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一代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18.
转换思路 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 《民主》2006,(8):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建设农村文化就是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到来,有必要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研究和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全面发挥文化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传播知识、凝聚人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和焦点。产业落后薄利、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富余且素质偏低等发展障碍相互牵制,使得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战略高度把握破题的大方向,在制度上予以创新,实施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进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从制度上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破解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既富创意又切合实际的路径选择。这一路径指向,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实现"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本文从市场的有限性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必然以不移趋势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视角出发,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是核心内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并非只有刘易斯模型给出的"华山一条路",而农业产业化在这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公共选择的方式来改善文化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並达到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教育和非正式约束教化功能的目的。最后,从组织效率的角度,分析了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手段是以政府的包容性政策来提高农民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自组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