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传承人(群体)文化权利的实现;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应解决精神权利主体的确定、经济权利主体的确定、权利的适度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商标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创新,可考虑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2.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点,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服务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列入文化产业化的范畴。兵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申报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却仍然面临传承、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运用SWOT法分析了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进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认为要推动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应该以兵团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动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需要有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来获得保护和发展.云南花灯作为云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传播云南花灯情况的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一方面理清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功能缺失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今后大众传媒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也非常值得保护.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保护"实际上存在合理性和可能性问题.以申报"名录"为主要保护措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达到预期的保护成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而保存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产权归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组成部分,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实施相应对策对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可行的路径.采取该保护方式运作,首先,须解决初期的注册与维护成本问题;其次,要在明确权利客体基础上解决权利主体及使用权主体的界定问题;最后,要解决保证作为地理标志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品质认定和质量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蕴藏着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挑战,如存在重申报、轻内容,重程序、轻传承,重利用、轻创新,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与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存在一定冲突等问题。为此,一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开放式宣传、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等途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非物质文化产品类型,设计专属旅游项目等;二要建立独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建立商标+新媒体保护模式、著作权独特保护模式、注册登记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等,以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助力山西振兴崛起。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价值、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保护的原则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以遗产保护为主,涉及开发的大多是旅游领域。本课题以浙江宁波为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融合起来,并提出融合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