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益民  张力凡 《学理论》2013,(15):335-336,35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客观的必然性,加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要科学地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根据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对其进行区别管理;注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引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各高校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的存在对高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这一特殊的社团组织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积极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子强  林艳 《学理论》2009,(23):177-178
目前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给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因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认识和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着重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并进而阐述了如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董晓红 《学理论》2011,(12):280-28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旨在探讨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与引导的途径,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使学生管理者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5)
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正确对待和认识现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引导,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国外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培训问题,认识到在正式培训迅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非正式培训对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在总结非正式培训现状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思考,对非正式培训进行了定义;分析了非正式培训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企业进行非正式培训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佩媛  苏翔飞 《学理论》2012,(14):201-20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以电脑网络为联系平台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其具有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虚拟性与真实性、非正式性与非赢利性、自发性与自主性、网聚性与开放性、自律性与他律性。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加强引导和管理,是提供社会服务,培育和谐文化,参与民主管理,反映意见诉求的需要,高校要发挥其正面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李敏 《学理论》2012,(19):220-221
非正式组织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定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影响重大,教育工作者能重视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消除其消极影响,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潘贺男 《学理论》2013,(29):332-333
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特征以及作用的探讨,准确把握与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策略,并且对其深入研究,从而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服务于广大高校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对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领导能力;强化大学非正式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肖雪莹 《学理论》2011,(23):237-238
大学生高校生活作为群体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非正式组织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很大,如果管理者能够重视并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它就具有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正面功能。反之,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只有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并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才能使其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学生个人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对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将有助于学校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文化资本指由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即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他个人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击败其他竞争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硬件能力;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价值观、社会和个体之间相互的认同是否得当等)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市场上的适应能力。“文化资本”对于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主要的非正式手段之一,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软件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掘文化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行为科学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兴趣、志向爱好和发展愿望,充分重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5.
盛珂君  王可园 《学理论》2010,(23):236-237
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提出和含义做了简单介绍,针对民办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及特征描述,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对策和建议。从而拓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的思路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以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祁广云  林立宏 《学理论》2012,(21):45-46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构建学生党建管理正式模式和非正式模式,重视发挥非正式管理的作用,包括建立学生党建工作会,党建进社团,党建深入"3+1"联合办学企业,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李冰清 《学理论》2009,(6):111-112
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造成其差异的社会资本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体角度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一些建议。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获得有很大影响,社会、学校、家庭、经济环境、专业、团体都可能影响到这一资本的获得。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积极扩充自己的社会资本,争取就业优势。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辉 《学理论》2009,(11):77-78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分析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特征发现:政府、社会、学校正式性的社会支持主要对贫困大学生以经济上的支持,但支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案主的压力。父母家庭这种非正式性支持也主要在经济方面给案主以支持,社会情感性支持较弱。而给于贫困大学生情感性支持的主要是同乡、老同学老朋友、现在的同学尤其是舍友。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经济支持力度不够、忽视情感性支持社会支持的负面影响,不同网络缺乏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海西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观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20.
成杰芳 《学理论》2012,(20):270-27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予以重视。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个体内化与社会教化相结合、明示教育与暗示启发相结合、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相结合、言传熏陶与身教影响相结合,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