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18):5-5
江西高考生夺刀救人 5月31日,江西宜春市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在公交车上勇斗歹徒、夺刀救人并受伤,无法参加高考。事发后,宜春市综治委授予他们“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教育部门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表示,如两名学生有意报考.将按招考政策进行招录。众多网民则呼吁。应对两名品德优秀的学生加分,破格录取。  相似文献   

2.
朱奕 《青年探索》2005,(6):45-47
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招生对象从6省市扩充至17个省市,两所大学首次被列入内地统招;香港城市大学今年招收的内地学生是去年的3倍;申请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也激增2倍以上;香港大学比原计划多收130名;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优等生将追逐梦想的舞台选择为香港的校园——香港高校,内地“扩招”“今年我们在内地招生的情况大大出乎意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在电话中兴奋地说。今年,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香港高校被正式进入全国高校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可以按…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时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 《前沿》2013,(12):199-200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高校接受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心理、品德等自身特点,新时期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是我们高校管理者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     
▲今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12所高校在内地招生1400余人。除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参加内地统招外,其它高校均是自主招生。据了解,与去年相比,这些港校的招生情况依然热度不减。以香港大学为例,今年在内地的招生数与报名数比例达到1:42,比去年略有增加,并揽走了云南、吉林、辽宁3省的文科第一名和广东、上海、云南、浙江4省市的理科第一名。  相似文献   

5.
港澳地区有其独特的区域历史和文化特点,港澳籍大学生自然被打上了地区的文化印记,这与内地大学生的文化背景有所区别,因此内地高校针对港澳籍大学生(以下简称港澳生)的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范畴。港澳生多元文化教学在师资的培训、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及考评方法的调整、课外/课辅活动的规划等方面对内地高校形成了挑战。内地高校在探索港澳生多元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比较零散,整体性和系统性还不够,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和教学理论,增强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增加改革的力度,提高改革的层次,使内地高校对港澳生的多元文化教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4):92-93
随着港澳高校逐步加大在内地的招生力度,内地考生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港澳高校。本期集纳了香港8所高校的相关情况.以便读者查阅。有关澳门高校的情况将在下期刊登。  相似文献   

7.
香港高校自1998年开始在内地招生,不过七八年光景,已经渐次显露出吹皱内地一池高考春水的迹象。给人的印象是,香港的大学正凭借其不俗的学术声誉、“早就与国际并轨”、全英语教学、在内地学生面前极有诱惑力的高额奖学金,甚至还能接收内地招生政策所禁止的“状元郎”(如2005年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脱离现实、缺乏创新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围绕立足现实和重在创新两个方面进一步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
台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日益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台湾与内地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较之于内地开展得又比较早,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比较成熟,有不少特色如其明晰的教育理念、规范的教育中心、鲜明的教育评估制度等对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高忠 《人民论坛》2010,(4):194-195
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激励不力、资金短缺、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并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严重流失。应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加强教育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及结构等。  相似文献   

11.
<正>北大现在要做的不应是怨天尤人,而应该是进一步向深层次反思:作为内地最高学府的北大,为何不能再赢得国际化时代的所有中国优秀学子的青睐?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在招生制度上不太合理,现在的招生内地高校与港校其实是不公平竞争。刘明利说,现在内地高校必须通过全国统一录取进行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有很大风险,而要报考北大这样的学校风险更大。报考北大的考生一旦考不上,就只能上那些比北大差一大截的学校。但是,现在绝大多数香港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腐败呈现出高等教育的行业性、主体的复杂性、手段的隐蔽性、腐败的权力集中性及影响的严重性等特点。高校腐败由多种原因促成,包括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淀未能与扩招同步发展、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反腐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监督乏力等。在诸多应对措施中,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有效开展的应有之义,不仅是反腐败外在制度的有益补充,是凝聚群众廉洁意识、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关键,更是激发高校权力者内心正义感的良药,需要从形式、内容及着力方向上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周刊》2016,(4):97-98
一.项目概述"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是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发起,联合《中国周刊》面向内地及香港的青少年,所举办的以调研实践为核心的暑期社会考察活动。自2013年启动以来,青年中国行得到了数十家组织与单位的支持,内地和香港累计230多所高校参与;4631支团队报名,300个优秀方案诞生,近80支团队深入调研,逾百万字的报告文集相继出版。  相似文献   

14.
香港大学今年共收到内地9000多名学生的入学申请,最终将录取300人,这透出港校在内地的热门程度。不过,香港高校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奖学金,在香港就读的益处大体有四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晓丽 《前沿》2007,(10):121-124
德育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为、为人和由人三方面的统一,简言之,德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德育目的的功利化、德育过程的单一化及德育内容的符合化都说明了"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人本德育确立、实施、发展等的困扰。  相似文献   

16.
刘大卫 《人民论坛》2010,(12):212-213
在高校"去行政化"的热议声中,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也饱受争议。其实,行政级别并不是导致"行政化"的原因,充其量只是"行政化"的诸多弊病之一。"去行政化"的本质任务是限制行政权力,包括政府行政权力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预,切实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17.
林健 《传承》2010,(12):152-153
高校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服务教学为中心,以推动学校及自身和谐发展为目标,使图书的物理环境、人际关系、读者服务、资源建设等诸多因素与读者的需求协调发展。构建高校和谐图书馆就是要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把图书馆建成资源丰富、服务优质、环境优美、团结友善的读者之家。  相似文献   

18.
斯嘉平 《浙江人事》2009,(12):14-15
今年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临安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有3700余人,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需求减少、企业减员等诸多因素,今年我市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临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市人事、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通过举办招聘会、完善就业政策等多种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就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年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认可,寄予厚望。而在如今,我国各项事业高度发展,此时此刻我们比在任何时候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青春中国的梦,无数的青年才子用自己的梦想筑造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高唱繁荣之歌的"中国梦"。尽管每个人的梦想有所不同,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用我们的"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在后疫情时代,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意愿与行动力不断提升。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观察和对18名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深入访谈,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究当前青年“上岸”偏好与背后缘由。研究发现,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呈现出职业规划缺乏、就业路径依赖、权衡利弊取舍、自我实现赋能等不同类别的出发点。“上岸热”的就业现象既源于个体对资源价值与自身特质的预判与评估,也是社会制度下行动结构与行动后果合力作用的结果。突破青年就业的困境,除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努力外,国家、大学与社会应从结构层面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