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点当今世界经济热词,热得”烫手”的当属“欧债危机”:两三年问爆发、蔓延、升级、深化,整个欧洲忙于救市失败、再救市再失败的循环之中。屋漏偏遭连阴雨,2012年伊始,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义下调了法国等9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本已风雨飘摇的欧元区更是雪上加霜。德国总理默克尔称:欧洲正处于二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王晓丽 《欧洲研究》2012,(4):33-46,5,6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无辜的"报信者",由于其在市场上广泛的影响力,降级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从而成为危机深化的重要推手。欧债危机促使欧盟加快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步伐,强化在欧盟层面对信用评级机构统一注册和监管的法律框架。当前,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立法监管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共同实践,监管规则的国际协调持续推进。理解欧盟乃至全球各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思路和实践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和评级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桅 《德国研究》2012,27(1):33-41,126
欧债危机是从一些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折射的欧盟一体化危机,由于发生在欧洲衰落的时代背景下,其溢出效应被放大.从本质上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欧洲一些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国际比较优势下降造成的,是其生产方式无法维继民众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政治危机,反映出欧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恶果,而欧元区及欧盟机制又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从现实表现看,欧债危机不仅对欧元区经济、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格局走向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加大了德国和欧元区其他成员的矛盾、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的矛盾、美国和欧盟的矛盾、欧元区与世界经济的矛盾,使欧盟未来数年内不得不忙于内部事务而非热衷于全球治理,倾向于走务实的地缘经济而非价值观路线,严重削弱了欧盟的硬、软实力.然而,欧盟正借助危机加速推进一体化,其成效将舒缓、但并不能化解欧盟的战略颓势,由此增添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4.
詹小洪 《新民周刊》2012,(47):18-18
韩国家庭负债和企业负债都处于危险阶段。最近几个月,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先后上调了韩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它们给出上调韩国主权信用级别的原因大同小异,可概括为:健康的财政状况。在财政健全性方面,韩国保持了稳固的财政政策、较低的国家债务、良好的财政收支。然而,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近几年韩国的负债情...  相似文献   

5.
欧债危机的复杂性与欧盟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兆荣 《德国研究》2012,27(1):28-32,12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深化和扩展,是当前国际形势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本文首先论述欧债危机的演进以及欧盟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危机应对措施,继而分析欧盟内外在化解欧债危机上的五对矛盾,最后对欧盟发展前景作出展望,指出,不能因为欧盟目前的困境而看不到它仍有优势并有能力克服困难,最终走出危机.  相似文献   

6.
胡琨 《欧洲研究》2012,(6):87-101,166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流动性紧张久拖不决,并演变为信心危机,欧洲中央银行是否会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成为当前学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本文从梳理"最后贷款人"概念入手,在欧元区特有的经济治理模式和法律框架基础上,分析欧洲央行以及其他现有机构充当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可能性,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直接货币交易(OMT)购债计划的出台,欧洲中央银行与欧洲稳定机制(ESM)将创造性地共同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角色。  相似文献   

7.
吴海 《新民周刊》2012,(26):42-43
索罗斯指出,欧元区解体遭受损失最大的将是德国,作为欧盟和欧元的主要缔造国,德国拯救欧债危机义不容辞,同时面临着巨大机遇。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6月29日于布鲁塞尔落下帷幕。在本次峰会中,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债务国成为赢家,各国最终达成为缓解欧债危机而努力的三大成果:一、欧洲稳定机制(ESM)将可直接向银行注资;二、稳...  相似文献   

8.
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欧元区重债国家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这些国家的结构改革虽有其特性,但也有共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税制、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领域。接受救助的重债国因受到硬约束的压力,改革力度大,因而取得了初步效果。没有接受救助的重债国的改革则呈现软约束状态,其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总体而言,欧洲的结构改革是一项未竟的事业,还需要持续努力并保持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以欧债危机为背景,分析大众意见在欧洲议题的政治化进程中的表现和影响。为此,在介绍了欧洲议题的政治化的概念基础上,本文利用权威一合法性关系的理论视角对大众意见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社会调查数据表明,欧盟大众在欧债危机被严重政治化的影响下,尽管对欧盟的支持有所下降,但对欧盟解决危机的前景和信心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从德国的视角看,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PIIGS国家("欧猪国家")在享受超出自身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上走得太远,导致其政府的持续预算赤字。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持不同见解,他认为成员国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加入共同货币区导致的政策工具的丧失使得欧元已经失败。德国政府相信有两个政策工具可以解决危机:第一,制定强制所有成员国采取预算紧缩的财政协议;第二,创建一个基金用以救助受到破产威胁的成员国政府。包括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和赋予欧洲中央银行以最后贷款人地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被德国政府拒绝了。德国政府强烈反对将欧元区转化为转移支付联盟。而由德国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也都归于失败,因为预算紧缩政策导致了"欧猪国家"的经济负增长,进而加大了其减少公债的难度。在德国政府看来,为保证"欧猪国家"不放松降低财政赤字的努力,继续保持金融市场上的压力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除非德国政府采取针对经济弱国的更加合作的态度,否则欧元区将极有可能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1.
高倩倩  郑建军 《德国研究》2012,27(2):92-103,127
本文首先从短期动态角度分析欧债危机以来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的一些冲击,然后运用LAC准则从中长期制度视角揭示欧元体系的效率缺陷与欧债危机、欧元国际地位的内在联系.我们发现了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国际地位受到拖累的一些证据,但总体来说这种拖累还相当温和.在利用LAC准则考察欧元体系效率时,我们认为欧元体系在失衡调节的充足性、对称性和国际流动性的充分可得性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是导致欧债危机爆发和持续的重要原因,并对欧元中长期国际地位构成强烈制约.  相似文献   

12.
欧盟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欧盟诸国经济复苏乏力,由此导致了欧盟市场需求减弱、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减少、欧元大幅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给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本文根据历年中欧贸易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了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欧出口贸易额、出口欧盟所占总出口比重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的情况;从市场需求、贸易政策、贸易融资、直接投资、汇率波动这五个方面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环境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近期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形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陈亚芸 《德国研究》2013,(1):27-39,125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自身存在诸多弊端。此次危机改变了欧盟立法者的态度,由之前认为无需专门立法到出台专门立法进行监管。欧盟立法速度快,修改补充频繁,与美国新立法相比,欧盟更为注重对信用评级机构各环节的立法监管以及责任机制。严格的监管制度彰显了其对美国主导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格局的担心和警惕。  相似文献   

14.
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战后欧洲的货币合作日益受到蒙代尔"三元悖论"的挑战,最终走上货币联合的道路。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是"制度一体化"与"功能一体化"相互对立、妥协而又互相促进的历史进程,最终以制度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欧元区在远未达到"最优货币区"要求的背景下被建立起来,也为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以欧债危机为背景,分析大众意见在欧洲议题的政治化进程中的表现和影响。为此,在介绍了欧洲议题的政治化的概念基础上,本文利用权威合法性关系的理论视角对大众意见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社会调查数据表明,欧盟大众在欧债危机被严重政治化的影响下,尽管对欧盟的支持有所下降,但对欧盟解决危机的前景和信心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陈新 《欧洲研究》2012,(3):1-16,159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揭示了欧元区重债国家公共财政的不可持续,同时也将欧元区治理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欧盟受其利益多元和政治体制复杂性以及法律框架的制约,难以独立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危机应对举措。因此,债务危机的解决方式不可能立竿见影,这一软肋充分暴露在市场面前,使危机短期内可能不断反复。欧盟国家要走出债务危机,短期内需建立防火墙,控制危机大蔓延,同时大力削减公共财政赤字,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中期则需改进欧元区的治理结构,加强财政协调和监督;若要最终走出危机,则需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公共财政走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蒲琳 《新民周刊》2012,(3):31-33
其实,欧债危机是欧洲多年积压下来的老问题的集中发作。这些老问题包括:产业空心化、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公众闲适懒散的生活方式等等。对于欧债危机,网上有这样一个较为通俗的解释:一对兄弟搭伙过日子,大哥(核心国家)勤劳而富有,而小弟(外围国  相似文献   

18.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2,(11):79-79
在欧债问题上,农夫与毒蛇中的毒蛇还远没有冻僵。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意思,摆平欧债危机需要1万亿美元,竖起固若金汤的金融防护墙,严防死守,将危机限制在希腊等南欧问题国家内。按这意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需要再注资5000亿美元。敢问钱在哪里?他们自然想到了中国。中国有3万亿外汇储备,欧美列强对这笔巨款朝思暮想...  相似文献   

19.
丁纯  陈飞 《欧洲研究》2012,(6):1-19,164
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在欧债危机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保障就业、减缓冲击、维持消费水平、烫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系列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如推高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挤出研发、教育投入,以及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等。危机中,北欧、莱茵、盎格鲁-撒克逊和地中海四大子模式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迥异表现,与其各自理念、制度结构以及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改革开始的时间和深广度,以及危机应对举措的差异有着很大关系。持续的欧债危机也给欧洲社会保障各子模式,尤其是地中海模式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提供了体制压力和改革动力;与此同时,各子模式的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趋同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欧盟创新经济的现状、欧债危机对欧盟创新经济的影响以及欧盟未来的创新政策。欧盟虽然于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欧盟范围的科技政策,并于90年代制定了创新政策,但是,近十年来,在创新经济方面,欧盟与美日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受到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追赶。欧债危机使欧盟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紧缩压力,但是各国仍重视创新政策。未来欧盟创新政策强调区域创新系统理念,使创新经济成为欧盟未来"巧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