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 《世纪桥》2009,(17):41-42
究竟什么是美?仅仅是美丽的女子吗?我们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看大漠孤烟,看小桥流水,这些难道不美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言。”那人类的创造呢?有着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不美吗?贝多芬的音乐不美吗?美,是一个永远的神话,我们要用整个生命来感受美,创造美。艺术创造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刚 《理论学刊》2006,(2):116-118
在《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通过美学发展的线索书写不同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他认为,并不存在纯粹精神和超越意义上的人类审美活动,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相勾连,这种意识形态化的审美往往成为政治权力植入身体的中介,是资产阶级实现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中间环节。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二重性即身体所蕴含的反抗元素,又对这种美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形成威胁,这构成了权力与美学的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3.
论英汉互译中的美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复制,而是一种艺术创造.它要求译者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美感心理出发,通过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准确、生动、艺术性地表达原作的意义,传达原作风格,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5.
不能解决美或审美的本质问题 ,没有根据地引进哲学等 ,使得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都没有形成真正的美学。美学研究怎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美学?一、从实际出发 ,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研究美以及审美活动 ;二、对哲学的运用 ,必须是它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与人类审美之间具有一种具体的、特殊的联系和关系 ;三、根据美学研究的具体实际 ,明确确认一个审美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6.
数字艺术创作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6,(7):114-118
数字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创造、传播与交流的符号系统,它在创作主体、创作思维和审美诉求三个方面都显现出迥异于原子艺术的创作特点。首先,数字艺术家获得了高度自由的创作个性,自我确立了民主的创作秩序,实现了彻底的精神解放,建树起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格,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思维范式———数字思维;数字思维既是一种多向度发散性的思维,也是一种平等性和平民式的思维,还是一种创新求异性的思维,更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放量思维。最大限度地制造感官快感,最大限度地开拓新奇的审美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体验梦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制造“轰动性产品”,是数字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7.
明中叶以前的小说是以“非奇不传”为其审美理念的,《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道德的自觉、严肃的反思与批判,从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审美途径的开拓,自然深沉、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审美风格的形成,标志着小说以崇高为核心的“无奇之奇”的审美理念的成熟和古典审美理念的基本终结。  相似文献   

8.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7,(3):118-121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核心,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现代中国文学这一称谓并没有名副其实;第二,文学主体的现代思想与现代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文学客体现代质素稀薄的根源,而文学主体现代性意识的构建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第三,在当下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困境。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自由、竞争、民主、平等、人本等现代质素的日益培育成长,这些条件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帅青 《山西青年》2022,(19):93-95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审美教育则是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目标。审美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然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单一,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实践活动,考核评价制度尚未完善等。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必须从改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用以促进审美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玮 《求实》2001,(3):26-28
当前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的核心战略。其中的代际关系问题更是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 ,处理好代际关系应该确立代际继承原则和代际创造原则 ,而不应该笼统地以代际公平来涵盖代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宝琳 《学习月刊》2013,(18):24-25
文艺观点的发展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具有某种流动性.但是.无论怎样变化.身居其中的文学研究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文学审美这一本质属性的追求。“审美”.作为制约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主视角”.fll在电子图像时代新语境的产生与发展中体现出系列新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王朝闻主编的《芙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芙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芙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美学试图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进而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如果审美无区分能够成立,艺术就不应该被审美区分从人类连续的自我理解链条中割裂开来,判断精神科学是否具备真理事先也就勿需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检查。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审美区分在形成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的与理论的困难;2、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艺术游戏确立的只会是审美无区分;3、试图立足于有限性基础去建立客观性的审美无区分学说在美学的对象与归宿、表现存在与表现什么存在等问题上给我们留下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书文 《理论学刊》2001,(6):111-113
文学张力的审美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阐释 :惊讶———压抑 ,涵咏———释放。张力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 ,比“流畅的美”有着更大的表现力。无意于追求文学张力和过分追求文学张力 ,是文学作品张力缺失的两个主要因素 ,它们与文学观念的偏颇有直接关系。优秀的文本应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基础上 ,使文本的审美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均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17.
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信息载体及其传播方式,具有后现代性的一切特征。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语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和审美特征,它所带来的新的审美价值尺度不仅针对网络散文而言,同时也针对所有散文作品,包括散文的文体类型、文体功能等因此发生了质变。网络文学中的散文创作往往以反文学、反美学的方式书写着自我,以叛逆的姿态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8.
孙牧 《山西青年》2021,(8):117-118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教师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这就需要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注重积极创新,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行创新教学的环境,以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中突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审美价值.在教...  相似文献   

19.
行政美学概念的产生,是西学输入中国进而改造和整合中学的结果;作为一种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学问,行政美学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探究和理解行政活动是行政实践和行政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学术界对于行政美学的研究尚在讨论和摸索中;行政美学的研究不仅是要发现行政活动的主观和客观的审美关系,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人的审美体验塑造和改善行政活动,以促进行政活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行政美学”研究不应只是单纯地构建一个封闭的学科体系或思想逻辑,而应将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夏夫兹博里是十八世纪西方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他开创了异趣于英国经验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新空间。他主张以和谐为中心的美善同一,内在感官、审美无利害是其美学思想构架的两大支柱,岽高被纳入其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