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未成年人附加一定条件,如果犯罪未成年人在一定考验期之内履行了法定义务,则将对其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否则将其起诉至法院进行审判的特别刑事诉讼制度。修改后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行使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新职权和新职责。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刑事特别程序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将会  相似文献   

2.
基层检察室与附条件不起诉是检察工作的两项新生事物,由基层检察室参与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既能保证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进行附条件不起诉工作的效果,又能拓展基层检察室的工作只职能、转变基层检察室的工作方式。因此,由基层检察室协助公诉部门,对拟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对象进行适用性调查,对决定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的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进行有效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国泛 《法制与社会》2015,(9):48-49,59
作为修改后的刑诉法所新确立的一项制度之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的体现.本文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选择考验期内有关规定(考验期制度)作为研究内容,结合司法实践,分别对考验期制度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的概况、与其他相似制度的比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阐述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今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纳入法律规定之中,可以说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本文将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价值等再次进行探讨,并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叶小舟 《法制与社会》2012,(30):109-110
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刑事犯罪形势与司法资源缺乏之间矛盾的日渐突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应运而生,这对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附条件不起诉遇到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部分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性,检察机关执行起来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对域外类似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比较考察,并从刑事诉讼基础法理中寻求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设定了严格的范围限制,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但是对于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监督考察制度的规定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将通过对现行法律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制度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规定的不起诉情节,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在对我国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促进犯罪人的教育和重返社会等反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附条件不起诉背景的分析,阐述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所需要的条件和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8.
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规定的不起诉情节,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在对我国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促进犯罪人的教育和重返社会等反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附条件不起诉背景的分析,阐述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所需要的条件和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9.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迎合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和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规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检察机关作为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监督考察主体,在相关司法解释及规则进一步细化之前应如何应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工作,仍需摸索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罪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是否应与成年人犯罪的追责机制有所不同呢?2013年刑事诉讼法为此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被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考验,此次司法记录将会被封存,不至于影响其在求学、就业等方面。文章分析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实意义,从制度层面解读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莉 《中国检察官》2013,(11):53-56
自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为未成年人犯罪设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成为争论焦点。作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一种新的类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相对不起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掌握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对象、条件、程序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一、起诉便宜主义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一)起诉便宜主义思维下的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起诉便宜主义,是指对于有足够证据证明有犯罪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规则》中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采用的是"参照式"立法模式。参照式立法未注意附条件不起诉与"不起诉"之间的区别,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权的制约被忽视;被害人话语权过度张扬有违公平。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的完善应当遵循制约两大决定权原则;赋予双方当事人救济权利原则。应当增设或细化以下制度安排:一是赋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环节的启动权;二是增设决定说理制度;三赋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起诉决定救济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规定,司法解释也未对其进行有效补充,这不仅影响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本身的完善,也为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困惑。附条件不起诉法律决定可以在学理上作出内部效力与外部效力、实体效力与程序效力上的区分。在外部效力上,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应当根据不同的诉讼主体确定具体的内容,在程序效力上则主要表现为对事的效力与对物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高峰 《法制与社会》2011,(31):129-130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刑去个别化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合理运用,是当前司法改革亟待建立的重要内容。尽管检察机关在当前法律框架下不具备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权力,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刑法三大原则及法院定罪原则并无违背,符合法治要求之合法性。在设计上,应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运作程序及监督制约,以探索符合基层检察机关实践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5.
监督考察程序是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核心和特色环节。新《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权,却没有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应如何行使监督考察权。文章拟从以社区矫正为依托的视角去探索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公诉权由检察机关行使意味着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权应赋予检察机关,而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下的NGO负责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日常考察帮教工作,既可以充分发挥NGO的专业人才优势,又可以避免"多头负责"的弊端。基于降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和促使其改过自新的立法宗旨,检察机关有权根据其在考验期的表现,适时地在法定幅度内延长和缩减考验期。附条件不起诉的帮教工作绝不是独断的、教条的或家长式的灌输,而是引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欲望信念作出反思评估;更是通过某些优秀人物的示范作用,在他们内心产生某种道德感动,进而启迪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附条件不起诉,又称缓诉、缓起诉、起诉犹豫、暂缓起诉或暂时不予起诉等等,基本上都属于裁量不起诉范畴,只是这种不起诉尚未最终确定,需对犯罪嫌疑人经过一段时期考验后,再确定不起诉;如在考验期内犯罪嫌疑人不遵守有关规定,则提起公诉。有些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均在裁量不起诉中采用缓诉制度。我国早在刑诉法第一次修改之前,就曾在司法实践中试验性地搞过一些缓诉,学界也有建议在立法上建立缓诉制度。但刑诉法修改时,并未采纳。其后,立法上虽无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不放弃探索和试行种种名为缓诉或附条件不起诉的做法,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罪犯适用,对一些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予以一定期间考察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起诉,以体现对青少年罪犯的宽缓处理和教育挽救。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不起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符合司法规律,而且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要适用于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犯罪嫌疑人,当然,拟附条件不起诉的嫌疑人在考察期间必须履行一定的附加义务。为了保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正确适用,必须设定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制约机制,并为被害人和被不起诉嫌疑人设定相应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张磊  陈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3,(14):289+29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司法价值,是新刑事诉讼法的一大亮点。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对诉与不诉之间的一种裁量性选择,他们之间界限的区分成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为契机,用理论与实证的视角阐明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界限,探索与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新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适用条件、程序设计等作出规定。检察机关在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时应注意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遵守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规定,认真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