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彩风铃     
《党建文汇》2001,(2):42-42
那个男孩患了小儿麻痹症,落后的医学无法救他。他成了瘸子。因此,他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一名需要照顾的人,说白了,他就是“残疾人”。在别人或怜悯、或嘲笑、或漠然的眼光中,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他被自己的缺陷深深地击中了。他的名字叫罗斯福,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从小到大.许多方面我都非常失败,简直一塌糊涂。”他说。 “小”是指他念书的时候。他上小学时多门功课常常不及格,而到了中学,物理成绩甚至为零分。他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就连体育也不好。虽然他参加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但他在参加唯一的一次重要比赛中一败涂地。在学校,没有人不认为他糟糕透顶。他孤独、落寞,在社交场合从来就不见他的身影。在别人眼里,他这个人仿佛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付志祥 《学习月刊》2010,(6):149-151
在武汉市地税系统,他像一匹奔驰的,骏马,不知疲倦地在征管一线游刃有余地驰骋:他更像一名时代的弄潮儿,在浩瀚的税海里尽心尽力遨游前行。他满怀对党和地税事业的无限忠诚,把一腔激情、满腹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地税事业,为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他,就是从税30多年、在局长岗位上工作10多年,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最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史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他强调活读《二十四史》,从历史的后院走到现实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他在阅、批这部史书的同时,还不断地把从中获得的大量史料连同自己的读书心得绘声绘色地、寓以哲理地运用到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演讲、报告以及不同时期的著述中,这些自然比他对这部史书的批注内容还要丰富。  相似文献   

5.
晓佳 《新长征》2010,(10):34-35
他的人生,多数时间在路上。这路,一条在脚下,他走了31年;一条在空中,他看了31年。他日复一日,奔走于长白山的深山林海之间,及时捕捉着输电线路每一丝变异。31年来,他奔走7万多公里,他首创了“采光巡线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他却在革命危急时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7次坐牢,却对革命忠贞不渝;他戴着手铐随红军长征,却对押解他的战士关怀备至。他就是晚年被尊称为“廖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  相似文献   

7.
尚清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顺利度过了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后,他报名参了军。在部队里,他积极要求进步,加上他性格开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不久就入了党。同时他还先后自学了商务英语、经济管理学等课程,并取得了专科毕业证书。在部队这座大熔炉的锤炼下,他很快从班长晋升为连长。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什邡市看守所里,他沮丧地蹲在监舍中,没有了昔日的侃侃而谈。对阳光的渴望,恐怕是他此时最大的愿望。从他晦涩的面容、红肿无神的双眼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灵魂备受煎熬,他对死亡存在着巨大的恐惧。“我知道我可能被判死刑。”他绝望地对我们说。他,就是原什邡市回澜镇中心村年仅29岁的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9.
悼念彭塞弟     
彭塞去世了,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他。彭塞是我表弟,也是我妹弟,关系自非一般。我小时住在他家里,和他朝夕相处,并同在盐道街省师附小读书,后来同走一条路,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我被捕入狱,1938年我从监狱出来后,彭塞不久就去了延安。以后他从延安回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我们虽然没有组织联系,但彼此了解、信任、支持。他初在四川大学读书(当时川大在峨眉山),有一天突然到夹江我家,告诉我川大党组织出了点问题,他必须离开峨眉返回成都,在我家只住了一宿,第二天我就护送他走了。他以后进华西…  相似文献   

10.
他家上溯几代都是握锄把儿的农民,他没有令人羡慕的文凭,他未拜于名师大家的门下,他全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奋斗,饱蘸笔墨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人生。他,就是河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漯河市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清江。潘清江1956年出生在漯河郾城,孩提时代就喜欢写字,用树枝、砖头蛋儿、粉笔头儿写写画画。“文革”期间他抄大字报,“那时与其说是抄大字报,倒不如说是在练字”。  相似文献   

11.
38年前,在兰考大地上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逝世了,然而他铸造在百姓心中的那座丰碑却永存。38年来,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与日俱增,对他的呼唤日渐迫切。他们期望焦裕禄还能回到兰考大地,带领大家开拓拼搏,治穷致富。在这种呼唤声中我们来到兰考大地,在寻觅焦裕禄的踪迹中,采访了他———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长、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焦书记”焦跃进。母亲让他认识了父亲单从相貌上看,他并不像他的父亲。但与他交谈,就会发现他们父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就会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承。其实,父亲去世时,…  相似文献   

12.
王沫 《奋斗》2009,(8):29-30
20年前,他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戴上红花登上领奖台是他最初的梦想;20年后,他是公司的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他获奖无数,却依然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桃李满天下,但从未停止创新学习的脚步。事业在20年间实现跨越,人生在不断的奋斗中书写辉煌。他就是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轻)轧板分厂热轧车间热轧机乙班班长、主操作手刘晓东。  相似文献   

13.
当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徐仲德追记二等功,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追记三等功,并号召全市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向他学习的决定在安塞县城传开后,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们在传颂这位好党员、好法官的事迹的同时,由衷地说:这些荣誉之于他是迟了些、少了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人们对他的赞誉,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为此,他除了让人不理解,还吃了许多苦,流了许多辛酸泪。“不让天平倾斜、不使人心灵蒙尘”,这是徐仲德写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做人处世准则的两句话。他常对院里的干警讲:要公公正正办案,清清白白做人。一名罪犯家属到现…  相似文献   

14.
他本是富家子弟,却不求功名利禄,矢志报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他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瞿秋白、杨之华夫妇的安全;瞿秋白、方志敏牺牲后,他又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下保存并出版了烈士文稿……他就是谢澹如先生,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一位忠实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大量的有关鲁迅、瞿秋白、茅盾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周恩来的名字和风范,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心向往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晚年,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照顾大局,相忍为党,所有这些,都在他的“最后一次”或“最后一个”中有所体现。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播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人生自古谁无死,活在人心便永生。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必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本刊将连载著名周恩来研究者秦九凤先生的《盘点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最后一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一介书生,论文著书,倚马可待,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内还没有几个人能够超出他的。在大革命的高潮中,作为一个理论家、宣传家乃至教育家,瞿秋白的才智洋溢,绰有余裕;但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政治领袖,则嫌大不足。在纷扰复杂、纵横捭阖的政治漩涡中,他缺乏临危不乱、遇变不惊、随机处置、举措适当的气魄和能力,而容易犹豫、摇摆甚至举措失当,应该说,这是他的人性弱点。个别别有用心的政客往往利用他的这个弱点把他打垮,王明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长平 《廉政瞭望》2011,(1):63-63
周立波再次走红网络,不是因为他的海派清口,而是因为他的微博言论。他是一个逗人发笑的演员,但是他最近的表演惹人生气。无数的网民在谴责他、痛骂他,还有若干曾经捧红他的杂志主编在忏悔。他最主要的罪状,是发表了“网络公厕论”:“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在江津县一个静偏的山村走完了他人生最后4年的时光。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在这里好似夹在两座大山之间苟延残喘,永远也找不到当年叱咤风云时留下的蛛丝马迹。这4年是他苦闷、孤独、痛苦、绝望的4年。他看破红尘,但仍被特务监视,而且国民党还派出要员时时想拉拢他,欲使他成为反共工具或为反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离休干部邹雅林曾在青年团工作过18年,以后又在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担任过领导职务。因工作关系他先后七次接触过胡耀邦同志,有几次胡耀邦还与他单独进行过交谈。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此生他最值得记忆、感慨最多的是同胡耀邦同志的相识和接触。胡耀邦同志博学多才,一贯朝气蓬勃、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了他多半生。  相似文献   

20.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带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生了13个子女,他是次子。童年时代,他帮助家里割草、喂猪、放牛。由于家里穷,无钱供他上学,每天路过私塾,他就偷偷靠近窗口看老师教书。父亲见他这么喜欢念书,就在他9岁时,挑着全家吃杂粮省下的一担大米,又借了几块大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