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之路何以可能,这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歧见的重大理论问题。俄国村社社会主义的"跳跃论"由于片面强调落后优势,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在第二国际内部,考茨基等人的"早产论"表明了他们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反对态度,卢森堡则对十月革命道路表示了肯定和支持。从理论上回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出发,论证了俄国在占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列宁以"颠倒过来的革命思想"阐述了俄国在革命基本条件成熟时,先夺取政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思想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违背历史规律,而是具有其选择依据。但是,这些国家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后,必须正确处理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跨越与文化滞后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在进程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开始提出俄国革命是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阶梯"及走向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转变到肯定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晚年发生进一步的转变,提出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并指出俄国以及东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将具有更多特殊性。上述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阐释及进程中的转变对于当前我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学说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李仲才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包括马恩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而且还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论述。前者称之为西方社会主义或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后者则调为...  相似文献   

4.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位著名的理论家考茨基和卢森堡在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性质的问题上存在着理论差别。考茨基从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先决条件出发,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卢森堡通过对俄国革命起因及其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十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6.
《怎么办?》是1902年2月列宁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政治目标不明确的状况,以及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任务,并针对经济派的一系列基本错误进行反驳和批判而形成的一部著作,在本书中,列宁强调了革命理论对于工人运动和思想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原理,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怎么办?》一书既是为了解决俄国革命的迫切问题而写,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做出巨大贡献,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晚年,就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是采取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通过工业化电气化,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组织合作社,加强工农联盟;改革和完善国家机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文化革命,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等六个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列宁的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对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对以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全球化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思考和探索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观点和策略。列宁的全球化理论肇始于列宁对19世纪中叶以来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俄国命运的思考,形成于20世纪初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探索进程,并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撑。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列宁全球化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列宁全球化理论为当前我们认识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也为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引领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着重批判了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目的是保证俄国革命走向胜利,从而拉开世界革命的"序幕".十月革命后,列宁着重批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伯恩施坦主义即社会沙文主义,目的是确保共产国际及其成员党与社会沙文主义划清界限,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推进世界社会主义革命.1921年后,随着西方革命浪潮的低落,列宁将信奉伯恩施坦主义的西方社会民主党重新划归到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中,这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面对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形势,列宁包容吸纳国内外社会民主党人关于"集中制"的批判意见,努力适应社会民主党工作环境新变化,吸收借鉴工人、农民、士兵苏维埃组织罢工运动、号召反抗压迫、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勇挑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革命重担,自觉推动集中制思想发展成为"民主(的)集中制"思想。"民主(的)集中制"思想,有利于消除党内思想分歧,应对党内分裂行动,摆脱党内组织危机,保存、巩固和扩大党的力量,鼓动发动俄国工人运动,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特殊的时代背景、丰厚的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考和解决俄国的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发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与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坚持用革命辩证法认识十月革命,强调世界历史发展是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为东方落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与自由解放指明前进的方向;坚持用历史辩证法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地论证落后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发展的本质特征,为世界历史时代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时期及其以后,列宁提出,在俄国革命过程中不能够立即直接实施社会主义措施,而只能采取若干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逐渐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就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步骤”论。长期以来,列宁的这一理论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鉴于此,笔者愿抛砖引玉,以此拙文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一 列宁的“社会主义步骤”论,形成和提出于1917年十月起义前夕。 这年3月,列宁在回国之前撰写的《远方来信》中,鉴于二月革命结束以后俄国产生的新形势,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在下一阶  相似文献   

13.
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对列宁的党建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如何建设党、如何执政等问题进行总结,同时为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宣传鼓动工作的基本观点和策略原则,形成了具有俄国时代特色的宣传思想。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进行宣传鼓动是列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策略,其中工人阶级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对象,农民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对象,青年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特殊对象。突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俗化、说服力及差异性,注重宣传思想工作的真理性和思想性,强调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列宁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深入研究列宁的宣传思想方法,对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曹明 《求索》2008,(8):217-219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在探索具有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俄国在特有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并依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列宁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反对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实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建设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提出了维护中央权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列宁认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取得革命运动的胜利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于如何维护和加强党中央权威,列宁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探索。他强调,通过严格党的纪律坚决反对派别活动来加强党中央权威。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是一致的。在革命的前提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才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进程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利,但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则至少需要各先进国家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赵珊  李文全  乐亮伟 《传承》2015,(1):69-71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使用"灌输"概念,但在一些著作中阐述了有关"灌输"的重要思想。考茨基正式提出"灌输"概念,并初步构建了"灌输"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借鉴了考茨基的灌输理论,并从俄国革命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问题出发,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列宁的灌输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列宁社会政治观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主张建立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批评孟什维克的主张是组织路线上的机会主义.1917年列宁主张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孟什维克认为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不应该夺取和掌握政权,由此列宁批评孟什维克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1917年列宁主张使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而未提出使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不破哲三指出,在国家观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存在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是否废除“民主共和制”等思想的严重误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意是指“改造旧的国家机器”。但列宁却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就是全部“破坏”、“粉碎”等意思,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国”的肯定曲解为废除“民主共和国”。其原因在于列宁并未读过马恩的相关著作,就根据当时俄国的具体实际得出了被后来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