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军事制度就是军队国家化的制度。我国的军队国家化与西方国家的军队国家化相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宪法保持一致,承认中国特色的军队国家化,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
军事力量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中时有争论的问题。“军队非政治化”、“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一段时间里,却被一些人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力量的改革问题上。认真探讨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力量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着极大的意义。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针对他们所鼓吹的"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错误政治观点,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相似文献   

4.
国民革命运动的目的是要在中国重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政府通过建设中央政权、肃清地方割据势力、建立农村基层新政权、实行军队国家化、扶助农工等措施,初步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整合,从而大大加快了重建现代民族国家、重新奠定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以及"总体性社会"结构,使妇女解放得以从革命党政治动员过程中的政治承诺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而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建立起一整套推进妇女解放实践的国家干预体制,一种特有的社会制度环境。妇女解放实践的国家化和建制化,既推动中国妇女解放实践取得了超常规的历史成就,也派生出了这一实践模式的种种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刘京希撰文指出,从“社会主义”一词的始意,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社会主义无不以社会化为其本质特征。无论是对生产资料归属和分配方式变革的判断,还是对国家职能变迁和个人的发展前景的展望,无不体现着一个共同的特征──社会化。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进行历史否定。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国家化社会主义,它们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演变为生产资料的国有制乃至国营制,把国家政治职能日趋强化而非弱化,把政治国家化而非社会化,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  相似文献   

7.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这一根本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历史的结论,而且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这一根本原则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它从军队与阶级、国家、政治、政党等之间关系上,揭示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必然性。所  相似文献   

8.
法治既应是人们理性建构的社会治理模式,同时又当是人们实然社会生活中信奉遵守的规则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丰厚传统人伦文化和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在国家治理的法治路向中,国家政治权力与公民合法权利的相互博弈整合,要求"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此图景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治建设,必然内涵有对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习惯规则的国家法治化归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宝贵记忆。俄罗斯国家在思想领域主要受到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俄罗斯国内的反对势力、独联体和东欧部分国家的反俄势力的干扰。为了在思想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构筑"精神长城"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挑战,俄罗斯吹响了历史之战号角,加快推进了教育体系的国家化、法治化;主导历史阐释权、评判权;推进历史教研的标准化建设等诸多改革措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抵御精神殖民的战役中,俄罗斯正在找回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日渐疏离的国家认同,为日后俄罗斯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玉贞 《黄埔》2007,(1):36-39
在20世纪前20年中国军阀混战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立志带领国民党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建立一支为三民主义而战的党军。孙中山鉴于辛亥革命的经验痛切感觉到军队对于夺取和保卫政权的重要性,为此,他多次寻求外国援助,但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帮助一个事实上处于在野地位的政党。  相似文献   

11.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20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就一直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两者的真实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出"政治国家-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结构新模式.这一理论转变于中国而言,就需要在"良性互动"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构契合中国政治文化和现实社会条件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来践行市民社会理论所体现的"社会至上"理念,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赢"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个事关中国自身发展以及如何构建中国与世界新型合作共赢关系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西文化深度互动条件下如何做好跨文化国家沟通和国家形象管理的复杂技术性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讲好中国故事,要深入分析其中的现实困难,加强有关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创新国家形象管理机制和手段,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战略清晰、措施合理、行动有力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3.
蒋立文  赫坚 《长白学刊》2009,(2):135-138
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私属武装——湘军,并用其全新的制度取代了八旗、绿营制度,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代替了兵权执于兵部的世兵制度。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国军阀的本源,实发端于湘军,而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也正是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常,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被认为应当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溯源;实际上,其源头可能并不仅限于此——远古先民对祖先业绩的追述乃至对亲身经历往事的回忆等等也可以产生历史意识,甚至更有合理性。其次,中国史学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传说"而非"神话"当作中国历史意识的源头,这也折射出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在中西方历史意识起源问题中的作用有某些差异;而实际上二者也确有明显区别。再者,"神话"和"传说"确非一回事,在寻觅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源头时,应该首先明确区分二者并辨别清楚它们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起源中的不同作用。另外,中国神话固然有明显被"历史化"的成分,而中国历史同样有被大量"神话化"的情形,因此,必须首先厘清中国各神话和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及彼此关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之中国"走向"世界之中国"的过程,重塑了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的关系,当代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陆海双轴均衡的地缘政治理想状态。跨进近代之槛以来的各个重要时期,中国几乎都面对着陆海双轴的艰难抉择,也因国家政略基线遭遇的冲击而备受煎熬。今天,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从"一带一路"可以体悟到,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由更为深入的交流汇通而达到互构共生的前景。可以说,以陆海双轴的深度交融和互构共生的国家政略新均衡态势,作为"一带一路"引领新全球化的内在基础,正是"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相遇与相知在国策层面的表达。"一带一路"的新发展主义理念和行动机制,将促成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一过程也拓宽了发展社会学的深远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儒家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基因"的历史原胚,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始终是中国经济和平发展的底色。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和世界不断系统化的过程。合作共赢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未来关系的基调。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升华而得到的逻辑结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基因"的历史原胚。任何一个社会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一些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给部队强化军魂意识,增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的自觉性、坚定性带来了新挑战,我们感到,部队各级党组织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问一题上;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是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马克思科学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马克思而言,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从"国家"开始的。马克思研究国家、法和宗教,论述其与市民社会关系,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揭示了二者的正确关系,从"国家"走向"国家的深处"。国家、法和宗教等成了上层建筑的内容,而"国家的深处",则指决定"国家"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阐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时候,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国家",始终承认和强调"国家"即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者各居其所,各得所用。  相似文献   

20.
闲话军衔     
《黄埔》2017,(3)
<正>军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有国家性质的武装集团最高统帅部根据军人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或对军队有重大贡献者的衔称。在中国,军衔及具有军衔性质的军队品级制度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曾出现元帅、将军、校尉等表示军人职务品衔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但中国古代武官阶品体制,与当代西欧军衔体制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