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字,意味深远,很多字与它相联组成的词语,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代表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先人造出的"平"字,最早反映的可能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把非山非丘非沟壑之地叫平地;看到水总是向低处流,注入湖泊之后水面是最平的。类似的现象反复  相似文献   

2.
小文 《新湘评论》2013,(7):34-35
一场建筑的“跳高”比赛正席卷全国。当城市的天际线不断被刷新,问题也不断凸显:城市自身特征越来越模糊,追求奇、特、异的建筑不断出现,盲目崇外之风显甚嚣尘上之势。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5,(6)
<正>李荒99年的人生道路、80年的革命生涯,让人看到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成长之路、追求之路,读到一位老共产党人的信念之歌、忠诚之歌。无论哪个年代,无论什么岗位,无论顺境逆境,李荒始终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心有所向,行有所动;心有所守,行为世范。纵观李荒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用"严"字正身,以"实"字处事。而"严"和"实"是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李荒的"严",表现在他从严律己,讲政治规矩,  相似文献   

4.
学术是一种追求,它是需要激情的。激情创造美。她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具有生趣。生趣也者,活力之谓。活力的存在,其前提是研究的对象是活的,她具有脉络和纹理、禀性和特色.是运动与变化着的.本身包含着自然之美,那怕这种美带有悲剧成份;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正人无贵贱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所以自古就有了君子和小人之谓。高下是从人品和人格的角度区分的,这源自于每个人的修养。回望60年的人生路,观察与己相交的人,我觉得修养要追求三个字:静、净、敬。一说静,就是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做到每遇大事有静气。世界是物质的,所以是功利的、喧嚣的、浮躁的,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人生旅途上充满种种考验,有着诸多沟沟坎坎,有时复杂多变,有时是非混淆,这时就需要静,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是一字之变.却重若千钧,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一字之变.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向世界作出的政治宣言.向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家族史研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党史研究专家宋霖的新作。1996年9月.李大钊之子李葆华赠给宋霖的“钩沉索隐.求实存真”的书宝.正是这部家族史的学术追求。宋霖的这一研究的成果。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研究李大钊一家三代百年史.从研究个人到研究群体.并把一家百年史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展现了李大钊家族的革命精神和业绩。  相似文献   

8.
周远斌 《理论学刊》2006,(1):103-105
理解“述而不作”,重在“述”、“作”二字。古今对二字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述”一解为“循旧”,一解为阐述;“作”一解为“新制礼乐”,一解为“创作”。这里不但有分歧,而且还有误解,经考证,“述”应作遵循、继承解,“作”应作别创解。“述而不作”,即遵循、继承先王之事业,而不改创非王道之业。孔子“述而不作”的政治追求,实质上是“无改于父道”之孝道思想的流露表白。  相似文献   

9.
崔鹤同 《求贤》2011,(2):28-28
我觉得,我的一生可以说是体现着五个字.并可用之加以表述。  相似文献   

10.
"清廉乃为官之本,节俭乃做人之基。我坚守清苦的日子,并不是想追求名声,而是立志自修"。裴侠,字嵩和,南北朝时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临猗一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独具风采的清官廉吏。他一生公正刚直,清廉俭朴,一心为公,深得百姓爱戴,享有"独立使君"之美誉,北周文帝对他赞赏有加。  相似文献   

11.
据张充和说,卢前(字冀野,1905-1951)出身世代书香之家,久负"江南才子"之誉。早年从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学曲,除唱曲外,也擅长度曲。除精于戏曲外、同时也能诗善文,精通文学史。他著作等身,可谓名副其实的全才。  相似文献   

12.
说“真”     
郭庆晨 《奋斗》2012,(6):61-61
字典上讲.“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贞从贝从卜。卜贝属于占卜的一种,是汉人传统的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可见,从造字之初.人们就对“真”字赋予了美好的含义。人的主流道德的基本点不外乎三个字——真、善、美,真位列其一。因为。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的,失去了真.善和美也就无从谈起。真,是崇高的信仰。世上大大小小的道理有千个万个.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曾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说到底,是与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牢固联系在一起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理想信念动摇是“四风”顽疾产生的思想根源之所在。因此,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必须从思想根源抓起.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四风”.牢记党的宗旨.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4.
数字     
《党课》2007,(5):122-122
现在.人们一般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之为“楷模”。其实,“楷模”一词早在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中即有使用:“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那么.为什么“楷模”两个字都有一个“木”字旁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社会史》,是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如先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发行。从2006年5月提纲的草拟到如今出版.6年的辛勤劳作和努力终结硕果,皇皇五卷著作.180多万字.凝聚了北京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家单位学者共同的心血与智慧,其含量之丰、形态之美为学术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16.
孙江 《世纪桥》2006,(12):7-9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追求。德与法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一个社会只有在德与法和谐共存.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必然的需求时.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德与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德”首先是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个体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观。人生观.“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与行为准则,“法”源于德而规范公共之“德”.“德”台于法而高于现行之法.并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着“立法”的精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与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价值导向与制度保证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用关系。在这个体用美系结构中.“德”是根本之“体”.是治道之“本”“法”是制度.事功之“用”.但是.德与法不可偏重一方.应是二者并重.“德可固法法可厚德”,  相似文献   

17.
正明,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会意字之一。自甲骨文始,明字就是由"日"字和"月"字共同组成,表示日月相推、交相辉映的明亮之相。随着人们语言运用不断地深入发展,明字已由日月之辉这一朴素的认知,演化出许多"光明"之外的引申义,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直到今天,明的内涵意义仍然在不断丰富、发展,但是人们对明的追求,古往今来不曾改变,俨然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特别是在修身明己、为政明时以及为官明志三个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蒋光宇 《奋斗》2005,(1):56-56
咱们中国字的组词是颇有点意味的。有的词与词就差那么一字.其义便大相径庭。就说“马虎”吧.粗枝大叶的意思。而倘在“马虎”之后加个“眼”.成了“马虎眼”,那就完全是另回事了。它指掩人耳目的蒙混障眼之术。所说打“马虎眼”.诸位大都晓得吧。  相似文献   

19.
微博     
实现中国梦,三个“民”字不能忘 中国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中国梦最终落实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落实到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要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宗旨校正个人追求,正确对待名利。作为一名企业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地以服务社会、服务客户、服务职工群众为荣。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真正看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第一追求,人民群众的呼声才是第一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