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快乐的渴望与追求,始终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目标,把快乐原则与"幸福地享受生活"当作人类整体社会、经济、文化实践中的理想价值,一直是人类理性为自己设定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身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当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并且日益延伸到文化、人格的深层领域。审美人格的塑造,是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体"生命力"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与激发。它不仅能调整人们的情感与心态,并且通过"体验中的反思"作出"立美选择",成为人生的财富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他们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对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都蕴含了其文化视阈,其文化研究的视阈始终没有离开人类的经济生活与人类的精神生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视阈具有关注个体的人、关注社会的人、关注人的未来等基本特点.其文化视阈启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使之带动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抵制低俗文化;努力使人们精神更加健康、快乐、向上;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历史文化的事实状况,决定了贵州人文精神的形成。而对于贵州人文精神的凝练,将会对贵州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现象。从内涵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深切的人类自我意识,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尊严、价值、命运的思索、追寻、关注、维护,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首肯和塑造。"人文精神"这个词来自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词(humanism)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同一个意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虽然是人们论述历史发展过程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命题,但这个命题是不科学的,它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本文通过批判"历史目的论",阐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性质、形成和实现过程,论证了这个命题的不科学性,并且指明应该用"人的活动有目的,历史发展有规律"的命题代替它。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为此,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经济的竞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只有搞好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社会才能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人治"文化遗存与现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法治性是现代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受中国"人治"文化积淀的影响,当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受制于经济与法治发展的客观进程、人格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的局限.为克服以上难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树立现代法文化观念,培养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意识以及提高法治实效.  相似文献   

7.
正"人创文化"与"以文化人":哲学家黑格尔说:凡熟知的概念,往往是无知的。文化这个概念也一样,东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界定和看法各有侧重,不同阶层对文化的价值和把握也有差别。顾久:确实是这样。文化像一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山中的人,无论是中西方,还是具体到我们的党、政、士、民等各阶层,对文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把握。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来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强调是人而非上帝创造了文化。这个定义是西方  相似文献   

8.
建设学习型、知识型社会的口号喊了多年,而国人却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人们厌倦和逃避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如哲学、诗歌等),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却备受青睐。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重塑文化魅力,构建文化化的文明社会和文化含量高的文明生活,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神圣职责。文化化之"化"的涵义主要包含创造性进化、文明型变化、身份性强化、目的性转化和赋予性升华五个方面。创造是人的天性,人类社会是在创造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目标是精神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即在坚实物质基础上的"文明型变化"。要建设文化化社会,衡量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精神文化的优劣与高低,即文化的"身份性强化"。在社会生活中,"人是目的"具体体现为文化是目的,即"目的性转化"——使人的生活目的从侧重物质指向转化为精神文化指向。人类赋予现实物质世界及其活动以精神的意蕴和价值,即"赋予性升华",正是人的"意义赋予能力"使简单的日常生活变成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化的诗意生活。文化化社会的典型标志体现在:文化成为社会阶层划分最主要的准则;精神文化是该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伍方荣  匡勇进  谭受清  王伟 《世纪桥》2008,(3):149-149,151
西方现代文化崇尚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片面地扩展人的外在世界,提倡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忽略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让人感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孤独和寂寞;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的东方文化,通过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人的外在活动的空间,人们只能无限地扩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企图在超越外在世界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幸福。因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西方高尔夫文化注重人的进取、好强等外在人格的发展,而东方高尔夫文化则侧重于人的情感等内在人格的深化,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促进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我们应致力于改造西方高尔夫文化,扩展东方高尔夫文化内涵,实现东西方高尔夫文化的交融,并充分发挥高尔夫文化的教育功能,塑造内外兼修,知、情、意、体、能五者统一的现代人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建设山东文化大省是一项宏大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格开发为基点,才能理清建设思路,作出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格塑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因此文化建设充分展现了人性。由于人们希望怎样生活,就会生产怎样的文化,社会文化也就贯注着和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与创造,使社会文化的创造过程成为人格塑造的过程。马克思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95…  相似文献   

11.
坚持“四个统一”塑造学生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人格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既符合社会的期望与要求又彰显个体的特征与精神品质,其思想、道德、智能、心理与行为等协调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整体的或综合的状态与方式,它集进取性、创新性、协调性为一体.在当代,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达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目标.从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其价值所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统一".  相似文献   

12.
单培勇 《求实》2007,3(9):24-26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之间关系是互动中作用与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说到底是"依靠人"和"为了人"的协调发展,而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人"和"物"的主客体关系,激发社会的经济活力,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教育全国人民争做"四有"新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人们根据所处的历史时代的需要 ,构想了许多理想人格。马克思从人与人建立社会联系的角度确立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即“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商品经济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产品经济阶段。理想人格与这三大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也经历了自身的不断变迁。  一农业文明时期 ,从其生产力来看 ,手工工具的历史功绩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但是由于人类只能利用体力劳动同自然界进行交换 ,因…  相似文献   

14.
所谓理想人格,按西方人类文化学家蒲鲁姆的说法,就是能表现文化精神或精萃的人格,也就是指能代表某种文化精萃并且有共同特质的人格意识。 中西传统文化都是从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理解人。儒家以天、地、人并立“三才”;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把人提到这样的位置来认识,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然而,人是作为“参天  相似文献   

15.
社会系统本质是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自然——人——社会这个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谐共生"核心价值理念。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格生态"三大系统内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文明     
文明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研究人的文明,对于促进文明进程,提高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的文明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它与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在人的自然属性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体现。人的文明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各个方面的整体配合和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文化力"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幅射力.随着十五大精神的贯彻执行和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入学习,祖国大地重视文化的风气日益浓厚,"知识就是力量"、"文化就是财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信奉的格言.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已经预感到,一个科学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一切国家、民族将在科学文化知识的竞赛中,确定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对近现代以来世界国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客观总结,是对人类社会今后发展的理论先知和科学预测,为全世界提供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文基础,有着特殊的和平纽带作用。一、草原文化的包容开放特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价值观文化多元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造就了人类历史,"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化放在历史语境中也就是历史主体身份的具体化.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过程中,针对革命和生产力发展这两个动因,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和发展两个视域.与此相对应,历史的主体也从总体化的人民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的人".在中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变迁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朝向本质复归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积极探寻"人民"内涵变迁的唯物史观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文化精神的高下,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诚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无疑,江泽民同志这段话对构建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人类对社会的观念反映不仅有不同的层面,而且有正误.所以文化历来就有先进与落后、革命和反动之分.自近世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都在不懈地、执着地追求先进文化,因为他们深知:文化的先进与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地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