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 ,司法实践中裁判不公的现象屡见不鲜 ,程序不公则更为突出 ,“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本文试从程序不公的表现来找出裁判不公的原因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以期对改进司法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从法律权威维系的两大支柱力量--公正与强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实现情况看,认为司法不公造成司法权威流失,即"司法因不公而无威"的主流观点,在相当程度上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片面化的思维方式;相反,司 法强制力软弱造成司法权威流失.即"司法因无力而无威",在相当程度上却是一客观事实.因此,在坚持"司法因公正而权威"之实践价值取向的同时,主张"司法因强制而权威"更具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司法不公现象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隐藏在其背后的职务犯罪更是社会关注的腐败热点问题.司法人员利用行使司法权的职务之便实施的职务犯罪是引发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特点以及查办的难点,尊重司法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查办机制,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烈兴 《法制与社会》2011,(32):179-180
本文首先列举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司法不公现象,简要地分析了产生司法不公的原因,对如何实现司法公正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2012,(11):4-4
司法公信出了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内外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司法公信萎靡的现实,我们不宜简化为主因、次因之论。辩证地看,内因或基础也好,外因或条件也好,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生发展,既是自身运动的结果,也是既定外力施加影响的结果。就司法公信凸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而言,有司法者不公、不廉的一面,也有司法环境不佳、不利的一面,这两个方面各算各的账,不应混为一谈。讨论司法公信低落或缺失的成因,需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内因或基础方面的事情归结为社会问题或司法环境不佳;二是把外因或条件方面的事情归结为司法自身问题或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6.
慕平 《中国审判》2014,(12):9-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赵春华案件一审判决引发的司法信任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于机械司法造成的,但其根源确是由于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进而导致公众对于枪支管理的认知标准和国家立法标准之间产生了严重偏差造成的.执法不严,进而导致公众未能够严格守法,甚至因此悄然改变国家法律的操作标准,并借实际操作标准指责国家立法有误、司法判决不公,是当下很多司法案件折射出来的中国法律运行的系统性危机.化解类似危机引发的司法难题最为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严格执法,而不是简单地诉诸于修改法律、指责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8.
铁路运输司法机构存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世忠 《现代法学》2007,29(3):186-192
铁路运输专门司法机构的司法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司法不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表现不但在理念选择上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甚至是企业利益,牺牲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而且行为方式上将行政权置于司法权之上,使国家司法行为蜕变为企业司法行为。由此带来诸多弊端并亟待消除。在改革的方式上,取消铁路运输法院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貌似实不似     
主体和程序是司法实践不容忽视的两大问题。司法不公,往往体现在主体不明确而受指控,程序“乱套”而被量刑。  相似文献   

10.
法官的司法伦理基础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岳悍惟 《法学论坛》2002,17(6):105-110
司法制度设计本身及司法运行实践表明中国法官地位不高 ,这与法官本应具备的极高社会威望相悖。而出现司法不公时 ,公众往往对法官进行道德先究 ,法官整体的司法伦理匮乏又使公众道德先究的结果更加不利于司法公信力。因此要想使中国法官也具有西方法官神坛的地位 ,司法伦理可谓之基础。司法伦理具有底位、中位和高位三个层面 ,它要求法官具备良好的司法伦理道德素养并使之制度化 ,从而构建一个规范、养育及运用它的理性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司法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但当前司法机构存在着司法不独立、地方保护主义、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等种种弊端,为改变这种弊端,有实现司法机构的垂直领导、设置大区制的司法机关、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司法机关等司法体制改革设想。但这些设想也存在着需要梳理司法机关与人大关系、相关司法部门业务衔接、司法权力的制约等难题,本文在政府间关系视角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武树臣 《河北法学》2011,29(3):19-30
施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和提升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力的大敌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公"源于"司法不一"。"司法不一"源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又源于"成文法"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引进"判例"机制,实行"裁判自律",实现大体相同的案件得到大体相同的判决。以此来确立和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近年试行的案例指导制度应当继续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谈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问题 ,已经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那么 ,司法不公表现在何处 ?司法不公产生的原因又在哪里 ?如何才能实现司法公正呢 ?本文拟此问题 ,谈谈个人的粗浅见解。以求教于法学界和司法实践界同仁。  一、司法不公的主要表现公正 ,顾名思义为“公平正直 ,没有偏私”。司法公正 ,即司法机关及其法官在审判案件过程中 ,对每起案件 ,不偏不倚 ,不循情枉法 ,公平、正直地严格按照查证的事实 ,依照法律 (实体法和程序法 )作出公正的裁判。司法权 ,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力。司法公正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巩固。这…  相似文献   

14.
安东 《中国司法》2014,(10):4-5
提升司法公信的前提是司法本身必须公正,而且是获得社会认同的公正。当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问题高度关注,对司法不公时有反映,司法公信力状况不理想。究其原因,与社会各界对司法了解不够、群众参与司法不足而导致司法神秘、司法缺乏有效监督制衡等,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隐形程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形程序是指在司法机关内部通行或者认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办案规则与程序 ,它具有单方性、多样性、随意性、非理性。隐形程序的危害性在于滋生司法腐败 ,诱发司法不公 ,破坏司法权威 ,降低司法效率。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隐形程序 ,分析隐形程序产生的原因并寻找其改革路径是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胡铭 《现代法学》2008,30(3):39-45
刑事司法体系需要国民的信任乃至信仰,从而形成真正的司法权威,才能赢得正当性基础,刑事司法改革也才能顺利开展。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普通民众对于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滑,认为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并非个别现象,同时,民众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意识大为增强,具备了参与刑事司法和监督刑事司法的意愿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不公平司法个案凸显的问题,暴露了我国涉外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赔偿标准缺乏制度公平、司法裁判规则缺乏制度公平两个方面。该缺陷不仅使该制度本身缺乏公平性,而且使法官容易做出不公平裁判。中国现行涉外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赔偿标准缺乏制度公平,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必须加以完善;司法裁判规则缺乏制度公平,是导致司法不公的次要原因,也必须加以完善。完善该制度必须对有关法律语言进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8.
司法被誉为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廉洁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法律这一"公正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司法腐败情况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司法廉洁制度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要有效解决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问题,必须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司法监督体系、改革法院管理制度,提升法官遴选标准以及落实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审判原则,最终实现佣制度保证司法廉洁".  相似文献   

19.
能动司法的实践发端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其本意在于法院应积极主动且不拘泥于成规地为社会不公提供司法救济。在我国,对能动司法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误读,在实务操作中更是被明显异化。如果概要地将能动司法理解为法院依职权运作,则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规则层面,不仅在部分诉讼行为的实施上而且在有关诉讼程序的启动上都已明确体现了能动司法之本旨。在我国当前的民事司法实践中,诉前调解之盛行、社区法官之派驻、巡回审判之复兴等均非真正意义上的能动司法,而是从根本上违背民事司法权运作规律以及我国现行民诉法相关规定的短视操作,故应予以摒弃。在中国当下的法治语境中,能动司法的前提必须是依法司法,其本质要求则应是积极司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司法不公在某些地方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执法人员职务犯罪以及诸多腐败问题。司法腐败问题,不仅侵蚀了政法机关的肌体,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更影响了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