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二是以人为本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开启着它的深层动因;三是以人为本在目的与工具统一中努力追寻现实力量,自觉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追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必然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指导原则,邓小平不仅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涵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而且对这一价值内核的现实化途径作了相关论述,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伦理基础和发展方向。邓小平法制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制思想认识的深化,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对于我们今天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起点和立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探讨二者的关系,对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大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贯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大范畴,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抗震救灾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坚定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我国在世界赢得了广泛认同和赞誉,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结合中国实际,赋以人为本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它既是唯物史观的鲜明特征,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十八大报告的题中之义。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实践者和评价者,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共建共享,这一核心价值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0.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诉求的历史话语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民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有利于剖析民族民生观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加彰显出民族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逻辑主要体现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尊重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果,是科学把握中国国情的结果,是准确判断时代特征的结果,是树立系统意识的结果,是践行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结果,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的结果,是吸取其他国家制度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观念不断转变、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毛泽东借鉴苏联经验,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开拓性探索;邓小平成功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质的飞跃;江泽民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构筑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以人为本”贯穿到大学生文化建设始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出现了与资本主义社会相类似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此,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社会主义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追求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张栋 《工会论坛》2010,16(4):174-175
以人为本与艰苦奋斗,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二者在理论基础、实践主体、功能目的等方面都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与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向度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公正的社会才能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公正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二者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报告的重大历史贡献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永不僵化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发展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