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建》2013,(7):49-50
1947年8月的一天,朱德总司令乘吉普车去太行山深处视察三三兵工厂。驰过滹沱河大桥,穿过洪子店镇大街,吉普车沿古月河而上。坐在车里的朱总司令透过车窗朝外望去,农民们正在紧张地收割谷穗。突然,朱总司令拍了拍司机的肩膀说:“停一下车!”司机将车停下后,朱总司令跳下车,径直往路旁的谷子地里走去。只见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正独自吃力地在地里收割谷子。朱总司令上前亲切地问道:“老人家,你家里的人呢?为啥一个人做活?”  相似文献   

2.
<正>8月2日,天还没有亮,李关生就起床到地里去。这几天地里的事情比较多,他要早点过去到地里看看,顺便到青贮玉米地里浇水。李关生,2001年从河南兰考县来到三师四十一团落户,20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记者在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采访时。记下了一个故事。东岳村六组的李树清是个传统农民,当别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时,老李每天仍要到他的地里转两三趟,松松土、拔拔草,收成时,50多岁的他宁可在地里挥汗如雨,也不请人帮工。  相似文献   

4.
山村春早     
走进房山县岗上村的时候,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村边的地里,也没有诱人的粪堆,只有老饲养员“闲不住”——武永泉老汉,拿着扫帚在打扫院子。我奇怪地走到了这位老汉面前问:“怎么看不见你们村干活的人,也看不到你们村  相似文献   

5.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6.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7.
2005年,海原县遭遇了近5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旱。整个春天都没有下过雨,地里的土层都干透了,下不了种,夏粮绝了产。在靠天吃饭、以种粮为主的山区,粮食绝产意味着老百姓一年的辛劳将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8.
成先 《奋斗》2008,(12):62-62
“知舍得谓之智,成就至尊唯有舍得”。没有付出,怎么可能有收获呢?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荣华富贵、名誉高尚,想得到这么完美的结果,你对这个世界付出了什么?你有播种吗?倘若没有,又怎么会有收成呢?人若总是斤斤计较.不想付出.又怎能有所得呢?  相似文献   

9.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10.
请慢慢用餐     
我羡慕那些吃饭很慢、一直吃尽碗里最后一粒饭的人,最后那粒饭,可能正是农民弯腰从地里捡起来的那粒稻谷。见到这样的人,我岂止是羡慕,简直会景仰他。  相似文献   

11.
真友与伪朋     
郭庆晨 《党课》2009,(8):125-126
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以及朋友的身份地位如何,是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没有根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从这些久传不衰的谚语中,可以感觉到交友对人生的重要性。是的,人不可没有朋友。混得再没有人缘,也不免会有一两个朋友。俗话说得好:“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言外之意,连秦桧这样千人指、万人骂的奸贼还有几个好朋友呢,何况常人乎?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8,(4):111-112
知足。只要有吃有穿,腹饱体暖,就感到满足。这种人对生活没有一点欲求,怎么会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13.
吴作明 《新长征》2006,(8):62-63
你说这人也真怪,好日子让人难以忘怀,苦日子也让人难以忘却。如今生活好了,可我却对过去那段忍饥挨饿吃野菜的岁月忘不了、抹不掉。好像在我的记忆里扎下了根。每到春暖花开,我都要到地里采些野菜吃,慢慢咀嚼品尝那段艰苦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樊水 《当代党员》2007,(4):74-74
“爸爸,这是啥呀?”女儿望着石仓壁头上残剩的香烛问。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从来没有饥饿的记忆,有的只是讨厌吃饭。我把她带到山里来,看看麦子,看看挑粪、挖地的农民,让她知道,面包是怎样从地里长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正>高粱地里捉俘虏空手夺来三八枪一个久雨初晴的上午,太阳晒得烫人,庄稼地里的野草一锄下来就蔫了。庄稼人正顶着烈日,甩开膀子耪地。不远处,一群少年在地里拔草,时不时传来歌声:"树上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厨房是最为简朴的了,既没有屋子也没有篱笆,只有一台露天摆放的用黄泥砌的锅灶。烧火用的柴草几乎全是从地里拣来的,秫秸、杂草、树枝和牛粪。小时候由于家里很穷,根本吃不上大米。平日里只能喝清汤。那时也买不起油,油都是用自家收获的豆子加工的,有时也用花生,加工后挤压成饼子,吃在嘴里感觉特别香。  相似文献   

17.
“这马上就打春了,春耕物资储备得怎样?还有没得啥子困难呢?”近日,青神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一行,来到该县西龙镇种粮大户程伟的地里,询问春耕备耕状况。“水稻种子我已经买了3000多斤,差不多够了。化肥等春节后再买,没什么问题。”程伟和工人们正在地里收萝卜,脸上掩不住丰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寺庙里的柴米不多了,早上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傍晚,小和尚两手空空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有没有遇到好心的施主?化了些什么?”小和尚说:“山下村民遇到灾荒,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吃了,村里的人颗粒无收,日子很不好过,没有化到柴米。”  相似文献   

19.
人民来信     
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郑重地讲过:“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来没有呢?对面的小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  相似文献   

20.
一排排新修建的小楼新颖别致,地里的桃树硕果累累,这便足简阳市贾家镇菠萝村综合体建设示范点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2007年前,当地村民还过着靠天吃饭、种“老实庄稼”的生活,做梦也没想过能住进“小洋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