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一个地方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少群众想到找政协委员反映.这是和政协委员讲真话的品格分不开的.如果政协委员也像一些"官员"(不是所有的"官员";尽管有的委员本身就是"官员",但是许多"官员"委员并没有"官气")那样,只是说"官话"、说"套话",说"假话"、说"废话"、"打官腔"、不实事求是地"唱高调",如果政协委员遇到群众反映的棘手的问题不敢表态、在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如果政协委员只是明哲保身、不得罪人、遇事只说"三分话",只是做一个"好好先生",这样的政协委员就会使群众失望.群众会摇头叹气说:"没劲!"  相似文献   

2.
网友言论     
官员中也不乏道德高尚才华横溢值得崇敬的人物。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都是官员中的优秀代表。做官员的"粉丝",而不是权势的"粉丝",至少说明  相似文献   

3.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是古代对官员的起码要求。有的官员也许能做到"不爱钱",但未必能做到不好色。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在色贿、美人计面前,前仆后继倒下的官员,真是数不胜数。操守坚正,洁身自好,能不为女色所动,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4.
<正>如今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儿",最郁闷"工资收入较低",最大的顾虑是"触动利益,易得罪人"人民论坛记者走访发现,新一轮从严治吏与强力反腐赢得上下交口称赞,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但隐性福利少了、权力空间小了、监督问责严了,也使相当一部分官员不适应,心态有些不稳定。这种摇摆,按照程度由轻到重,表现为"郁闷"、"顾虑"和"害怕",从中可大略一窥如今官员的"心情"。(一)64.4%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儿";当下官员更加"爱惜羽毛",但"求稳怕  相似文献   

5.
齐岳峰 《小康》2012,(9):32-33
正"窗口型"官员"、贴近群众型"官员和"准官员",这三类群体受关注度高,形象问题较为严重,而经济违法犯罪、渎职违法犯罪和工作作风问题则是官员形象危机的三大来源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常见于报端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商勾结、权黑勾结等现象,无不是官员软肋被击中后恶性发展的结果"官员软肋"对普通人来说表现为"人性的弱点",但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来说其实就是"软腐败",是特权性腐败,是官场陋习或"潜规则"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7.
刘建华 《小康》2013,(3):29-31
无论是范松青的"率先公开",还是陈建华、许勤等的"有要求就带头公开",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还只停留在"谁想公开谁公开"的个人意愿层面,而公众更期待的是制度建设,让财产公开在反腐过程中发挥作用2013年春节前夕,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在广州"两会"上高调表态愿做"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第一人",并公开了自己的住房和车辆财产。此消息被传播后却旋即遭到质疑,一时间,关于"官员财产公布"的话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官员提拔过程中"看不见"的"台阶"包括论资排辈式和身份式的"台阶"、惯例式的"台阶"两类情形。要想打破官员提拔中"看不见"的"台阶",就应该将其"显性化",需要以观念上的"四改变",助力新"官"理念之塑造;提升透明度,推进制度化建设;以"非级别性台阶"和特别通道解决官员晋升中的"天花板"问题,并将其嵌入到显性的制度、规则之中。  相似文献   

9.
公众会越来越习惯于官员的作秀,官员也会越来越擅长于作秀。这并非政治生活的堕落。但官员们应该懂得,在公众面前"秀"与在上司面前"秀",其政治旨归和政治趣味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唐亚林 《人民论坛》2012,(30):16-17
两波党政机关官员的"下海潮"和一波"官员上岸潮"以及持续的"公务员报考热潮",标志着曾经一度淡化的官本位现象在当今中国又现回潮之势官本位现象强化的标志:从"官员下海潮"到"官员上岸潮"再到"公务员报考热潮"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及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型,是两波党政机关官员的"下海潮"和一波"官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系于官员之态度和作为。官员要按照"人民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官员",而不是"他们自己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官员"的要求来为官。  相似文献   

12.
罗屿 《小康》2012,(4):39-41
正一些地方官员到了国外,"不懂穿衣"、"不会吃饭",讲话时尽是大话空话套话,有时还带有"暴发户"心态。在国际交往中地方官员缺失哪些常识?涉外交往遭遇冲突时又该如何解决?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强调:中国官员需补"对外交流课"  相似文献   

13.
正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比如,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季建业被称"季挖挖",武长顺被称"武爷",张中生被称"吕梁教父"……盘点落马官员,发现不少官员的绰号简直就是他们贪腐的"投名状"。最近,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评论文章《"绰号"见"民心"》强调,纪检监察干部要多听听百姓给官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第2期《人民论坛》刊文指出,对于官员来说,"商场"如坟场。官员进入"商场",官商混淆,如果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督,必然导致权钱交易,破坏公平竞争,滋生腐败现象。对于官员来说,"情场"如坟场。官员在婚姻之外进行不正当的异性交往活动,表面上似乎只是生活作风的"小节"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有媒体曝光,多地政府长期拖欠工程款现象有所抬头,"官赖"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长期拖欠债务,有的"新官不理旧账",有的玩起资金"躲猫猫",致使法院的还债判决书俨然成了"法律白条"。"官赖",说穿了,是执政官员害怕承担责任所致。因此,除了加强官员道德建设,还必须以法治化思维来治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项目,盲目追求"高大上",没有钱就"挖东墙补西墙",挪用其它项目资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2,(14):60
一方面,民众不允许官员"说错话";另一方面,官员怕"说错话"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就导致了官员在质疑面前推三阻四,吞吞吐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说,政府遭受质疑是一种"常态",要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回应。同时,不要说空话、套话、废话,这填补不了"信息空白"  相似文献   

17.
付超 《电子政务》2011,(6):106-109
描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官员语言嬗变现象,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从上传下达到平级交流是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官员语言变迁的写照;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官员的语言特征;论述了新环境下政府官员语言嬗变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庸官该治     
近年来,不少党政部门在加大力度惩治"贪官"的同时,也加大了治理"庸官"的力度,让一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下课。"所谓"庸官",是相对于那些勤政为民的官员说的。笔者以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思想上,二是表现在工作中。勤政为民的官员因其"先天下之忧而  相似文献   

19.
文峰 《创造》2014,(9):73-73
正这种"坊间口碑"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从事后看来,却往往是部分官员落马前的腐败信号。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都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称为"季挖挖",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叫"拆迁大佐"等。(9月8日《海南特区报》)反腐风暴高潮迭起,"打虎拍蝇"的成绩早已刷新了反腐纪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贪腐官员的绰号也随着他们的落马走向舆论前台,  相似文献   

20.
唐钧  尚远方 《小康》2013,(10):90-93
"贪"、"渎"、"色"、"假"、"枉"是官员形象的五大雷区,2013年官员形象危机呈现动态变化特点,"贪"所占比重从51%降至27%,"色"从10%升至19%,"假"从6%升至19%,"渎"和"枉"有小幅上涨最近,在官场中,一味药"很火",这剂良方名为"六味地黄丸",它适合慢性症人服用,疗效好、起效快、作用持久,适用于有"慵懒散"之症的政府官员。开出这剂药方的"良医",是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日前,他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一把手"会议上指出,对于"作风不正,虚火妄行"者",要用上‘六味地黄丸’祛邪扶正,具体需要补好六堂课。"这六堂课则分别是"严字当头,一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