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世纪桥》2014,(1)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个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等各种困境,需要世界各国通过对话、交流来协商解决。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这种对话、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作为个体的个人出发,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使得交往实践理论从理论转向了现实,为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传统形而上学交往观的突破展开论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观,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现代生产力发展为主轴,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推动的世界历史变迁,彻底改变以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社会,明确提出民族交往空间由民族性、区域性拓展为世界性,逐步形成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世界交往空间格局,阐明了民族、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方法和基本原则,为我们探索中国各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必须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政治载体,民族问题必须从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来认识和解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要求,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的时代特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讨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评价意见。交往实践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一)交往实践观的概念界定什么是交往实践?众多论者认为,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也因此而构成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发展的一个中心视界。  相似文献   

5.
交往贯穿于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纵向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脉络为出发点,浅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丰富内涵,进而联系实际,揭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关系视为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概括,既是批判地继承以往实践观的结果,同时它本身又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以往传统哲学实践观的超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表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强调,面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加强对话交流。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一道,共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与会同志通过深入研讨,汇聚实践智慧,淬炼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8.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立足当下、最为迫切的重大课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最新实践,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宏大“叙事”之一。从形上理性的视角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至少应该开显以下三重道德理性进路:以“感性世界”为基点的实践道德理性进路;以“以人为本”为判据的价值道德理性进路和以“沟通对话”为旨趣的交往道德理性进路。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全面论述了人类普遍交往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等内容。“世界历史观”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其包括霸权政治、普世价值、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等主要内容,这种“旧世界历史观”给整个人类社会都带来深重的灾难,已背离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价值诉求,现实呼唤“新世界历史观”的出现。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新世界历史观”,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华,凸显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诉求。这种“新世界历史观”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战略构思,必将在重建世界秩序的过程中逐步取代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旧世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邱仁富 《探索》2020,(1):38-49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面对世界格局与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产力的重大进步,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需要从世界与人类的高度整体性、前瞻性地回答21世纪提出的时代命题。因而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人民性,回答与解决人类生存性风险和共享发展难题;把握时代性,引导世界"百年变局"的发展方向;把握规范性,系统描述和解释21世纪的世界;把握整体性,整体观照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把握实践性,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把握与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这五个主要特性,从而为描述和阐释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等方面提供"说明书""解释学"和"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上看,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最坚实最根本的基础;而科学实践观的每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今天,面向当代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共产主义与民主结合起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了细致和深入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伟大的构想。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立足本国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实现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具有独立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学者把它当作是生产关系概念在不成熟时期的代名词。究其根源,是没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交往观的实践内涵。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逻辑向度。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承载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理论经验。从价值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维度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在世界维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践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发展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各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5.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将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如此。如何解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没有作过全面论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缺乏成功的经验。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新中国50多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宗教与…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产生以前,旧自由观的唯心特质使其在实践层面未能解决实现个人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自由观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历史性、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性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完成了自由观的理论转向。《反杜林论》中自由观的理论转向不仅从实践层面解决了个人自由的实现问题,而且对明晰当代中国社会个人自由实现问题的理论来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彰显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重大理论成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局部调整,在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遗产时,第二国际内部的认识产生了分裂,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曲解。列宁批判了第二国际的错误解读,并在其直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思想及行动深刻改变了世界,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依旧突出:一方面,它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剖析仍然发挥效用;另一方面,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也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永恒航标。  相似文献   

18.
民族根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本文首先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民族根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论述了兼容并蓄的中国龙文化、阴阳交合的中国古代辩证法、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在1845—1846年间他们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提出,主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上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现象,通过对历史上交往形式变迁的分析,揭示导致这种变迁的根源一生产力、分工、交换的发展.从而揭示交往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他们的其他著作中也可见有关交往问题的论述。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注意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重视对交往理论的研究,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交往的本质规定出发,探讨它与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展示了这个科学理论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的,是完全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结果。江泽民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