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福建在具体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其中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三明市的具体实践为典型。"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三步"工作法。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采取"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方式最终确定贫困农户名单;二是"四因四缺"分类法。即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把贫困农户按照"因病、因残、因学、  相似文献   

2.
<正>1.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六个精准"是哪六个?一是扶贫对象精准;二是扶贫目标精准;三是扶贫内容精准;四是扶贫方法精准;五是扶贫考评精准;六是扶贫保障精准。3."十大要件"是哪十件?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入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我们要着力创新帮扶机制,不断提高以苏北地区为重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成效。建议:一、牢固确立精准扶贫意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  相似文献   

4.
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核心举措,是实现稳步脱贫、拔除"穷根"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需要转变扶贫观念,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分类制定脱贫举措,完善教育精准扶贫保障体系,从而保障精准扶贫的实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正>精准扶贫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最为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需要扶贫的人数越来越少,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农工党荆州市委会组成调研组进行深入调研(沙市区金鸡村、荆州区川店镇、石首市、松滋市),在调研中发现,要实现全面精准扶贫,仍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精准扶贫面临复合型深度贫困的挑战。调查显示,现有贫困人口呈现出从原来的缺项目、无技术、少资金型贫困为主转向大病、残疾、长  相似文献   

6.
正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我国反贫困工作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尚未摆脱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分布广和贫困程度深的局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成为热词。那么,如何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有条件的农  相似文献   

7.
农村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议题。与传统贫困治理模式不同,精准扶贫具有更强的实践导向性和制度针对性,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根本之策。然而,精准扶贫在农村贫困治理中也存在诸多困境,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政策加以改进:改革精准识别的制度掣肘,把握精准施策的技术靶向,锻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完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协同和民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党中央根据我国贫困现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坚守民生保障底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救助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内容之一,捐赠工作作为精准救助工作的补充,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如何通过捐赠工作把社会力量引入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对象那里,引入的社会力量如何与政府救助衔接,这是当前捐赠工作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提高精准扶贫"绿色"含量,是推动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精准脱贫的需要。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脱贫理念、绿色发展体系建设为精准扶贫的推进带来了新契机。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更是为贫困县域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扶贫研究,是建立在广泛认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即承认教育的扶贫功能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既是贫困的内容,也是贫困的原因;既是脱贫的目标,也是脱贫的手段。教育扶贫主要是指针对贫困地区致贫的教育因素,切实加大作用于贫困人口的教育资源投入和资助,努力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工作机制;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教育扶贫。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次重大战略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战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精确配置,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但基于L县的实地调查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仍遭遇着结构化困境。贫困的"多元性"与帮扶措施的"简单化"、精准扶贫内涵的"丰富性"与基层实践的"局限性"、脱贫攻坚的"暂时性"与能力建设的"长效性"之间存在矛盾,贫困群体参与的主体性缺失和反贫困实践中的性别盲视等,都导致精准扶贫实践陷入了结构化困境。基于此,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严格执行多维贫困识别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不断进行基层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并纳入社会性别意识等优化路径,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永久脱贫。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7,(7)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期间明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当前,精准扶贫不仅已成为指导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方针,而且也成为扶贫实践的主要抓手。精准脱贫实  相似文献   

13.
<正>总的来说,海南教育扶贫担子不轻但大有可为。在教育扶贫的落实过程中既要精准定位,明确扶助对象;又需靶向发力,集中力量,根除病灶。教育既是造成贫困地区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脱贫的核心动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和"治愚"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好教育扶贫能为贫困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如何在扶贫中精准识别、分类扶持?如何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脱贫催人进,攻坚鼓点急。2016年10月29日上午,平顶山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迎来一场"重头戏"一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题询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保障,拓宽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维度,激发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针对教育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匮乏,贫困亚文化削弱脱贫内在动力,师资队伍建设受阻等诸多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从强化保障,精准提供教育内容,营造扶贫文化氛围,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村深度贫困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不少处于贫困"边缘"状态的相对贫困群体。他们的发展境地和纳入精准扶贫的贫困户相差不大,但却不能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红利,由此引发的心理不平衡和相对剥夺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必须加以重视和应对。  相似文献   

17.
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嵌入贫困数据、脱贫方针、扶贫措施、扶贫机构、脱贫判定标准的大数据综合平台,可以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与致贫原因,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发力;可以构建扶贫工作监测与追踪体系,解决"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的难题,推动精准扶贫战略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解决泉州贫困归侨侨眷问题的必然要求,目前泉州市侨务扶贫工作已呈"精准"趋势,并累积了善借侨力帮扶、充分发挥侨联基层组织力量等"精准扶贫"经验。当然,与此同时,泉州市侨务精准扶贫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精准扶贫持续发展也还存在着经费、人力、项目等方面的难处,需要努力克服。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