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村赌博犯罪率的提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原因在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建设的作用,建议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意识,加大资金投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犯罪率概念研究方面,国内理论界少有成果发表;然而以犯罪率数据为基础而公开发表的论文则数以千计.这种悬殊差距凸显出社会科学界只是将犯罪率概念看作是理论建构的基础,而忽视了概念界定方式不同而导致概念的结构和功能迥异.犯罪率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犯罪率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从早期的人犯率、发案率,到晚近的受害率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变化体现出国家和政府更关注人的安全,在制度建设的时候更注重以人为本.围绕犯罪率的表现形式,揭示该概念对于犯罪测量的设计和安全评估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对社会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3.
保一方平安     
对犯罪率的城乡比较,各国的法学界有个共识,那就是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这是由城市的密集性、匿名性和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的。中国有个特区,在办特区前,几十年没发生过一起凶杀案、强奸案;办起特区后,犯罪率马上上升。开发区也一样。不开发,犯罪率不高;随着开发的成功和进展.迟早要提出在开发区建立监狱的问题。这些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子女的犯罪特点 农村留守子女犯罪率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未成年人由于年龄、智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其犯罪特点与一般犯罪相比有许多区别:  相似文献   

5.
犯罪和犯罪率是两个互相关联但内容不周的概念。犯罪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反社会行为,犯罪率则是衡量一个社会犯罪现象的程度大小、轻重、高低的尺度。掌握了影响犯罪率的原因及其规律,就能在指导思想上不会为某个时期犯罪的突然升高而惊慌失措,对治安形势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进而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措施;也不会因某个时期犯罪率的突然下降而盲目乐观,丧失警惕,掉以轻心。通过对犯罪的定性、定量的有机分析,能够大大加强我们对犯罪现象的预见  相似文献   

6.
常超 《政府法制》2009,(7):36-37
农村留守子女犯罪率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未成年人由于年龄、智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其犯罪特点与一般犯罪相比有许多区别:  相似文献   

7.
<正>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特定的犯罪方式出现具有季节性的观点,得到了一些理论的证实。具体地说,有关性的犯罪、伤害和共他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率,在春天有着显著的增加,而在夏天则达到了最高点,在冬天,这些犯罪又减少到最低点。侵犯财产罪,尤其是盗窃,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冬天犯罪率最高。这种犯罪节奏的特征最早是由法国的卡尔雷和快特勒在一八三三年和一八三五年对法国犯罪行为的统计数字进行研究后指出的。其他许多国家  相似文献   

8.
薛婷洁 《法制与社会》2010,(26):199-19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农民涌入城市,可是他们的子女却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以及农村经济的落后,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不断上升。本文着眼于分析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从经济、政治、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检验轻刑化的趋势和犯罪态势之间的关系,应当准确把握犯罪态势的内部构造.当前数据显示犯罪态势的特点是犯罪率有明显的增长,犯罪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和过失犯罪等犯罪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同时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等严重犯罪呈下降趋势、重刑率和监禁刑率也呈下降趋势,总刑罚量得到适度控制,这意味着轻刑化的趋势与犯罪态势是内在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的深化期,我国犯罪率大幅度增长,1990年首次突破200起/10万人,1991年达至一个阶位值,其后直至1997年犯罪率保持在以1991年为标志的高位平台上。1998年起,犯罪率又有呈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至2001年达到一个更高的阶位值,并且2001年至2005年犯罪率持续处于以2001年为标志的高位平台上。由此,在改革开放的深化期,犯罪率的波动呈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增长与两个高位持续的平台。犯罪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犯罪率的波动与社会的振荡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犯罪率的这种明显增长,构成了社会全安的警示。  相似文献   

11.
廖露 《法制与社会》2010,(22):187-190,193
长期以来,关于"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上,我国奉行简单的户籍制度和暂住证制度,这滋生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结合今日之中国转型时期之特征,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企不下之真正原因,为有效建立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机制,便成为本文写作之中心主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大批量的人口流动,为我国赢得"世界工厂"之美誉,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的劳动力保障,但这同时带来了"流动人口"管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一四”促进了村安人和──湖北省钟祥市狠抓农村社会治安的基本经验胡德春近年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会治安体系─—“一一四”工程。几年来,该工程日臻完善,效果显著,全市人口犯罪率和...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及其原因探讨杜建人[编者按]本文作者先分别用美国、日本和我国著名城市犯罪率占全国犯罪率的比例来证明城市高犯罪率现象,然后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城市与犯罪的关系,探讨城市高犯罪率的原因,涉及犯罪与城市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14.
王琼碧 《法制与社会》2011,(34):223-223
当前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涉农职务犯罪呈上升趋势,本文就村级管理人员贫污犯罪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粜,以期更好地加以防范,降低涉农职务犯罪率。  相似文献   

15.
从1982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刑法的决定和补充规定,对刑法的一些条款作了补充和修改,提高了一些犯罪的法定刑,扩大了死刑的适用范围,从重从快地判处了一大批犯罪分子。但是根据统计资料,从1983年“严打”以来,重大刑事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原因何在?有的人将之归因于“打击不力”,崇尚“治乱世用重典”。有的人则认为“犯罪与经济增长同步”,打击也没用。有的人则以犯罪率上升为依据,论证轻刑之必要性。针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有必要对“严打”以来犯罪率的上升做一个现实的、客观的分析,从而走出轻刑重刑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5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从年龄、性别、失业、教育等角度分析了人口结构对犯罪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青壮年的人口占比和男性失业占比越高对犯罪率有正向影响.性别比例失衡与犯罪率没有必然的联系,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有利于抑制犯罪率.因而,政府部门在预防与治理犯罪时,可从人口的视角出发,关注失业群体、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7.
付本元 《刑警与科技》2013,(19):246-247
<正>民间联网报警系统的兴起,带动了这个时代安防建设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攻破犯罪率较高的难关。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治安形势日益变化。建国初期,刑事立案保持在每年50万起以下。而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出现犯罪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刑事案件共立案474万余起,犯罪率呈现增多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这个阶段,民间联网报警系统的兴起,带动了这个时代安防建设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攻破犯罪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刑罚威慑机制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根林 《中外法学》1997,(6):98-106
<正> 一、刑罚威慑效应概说 近十多年来,每当犯罪率上升,大案要案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恶化,公众和决策者往往就将其原因归结为对犯罪打击不力。面对公众和决策者的指责,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自然反应就是加重刑罚。这种思维的逻辑前提实际上是犯罪率与刑罚量必成反比例关系:即刑罚量投入不够,犯罪率就必然上升,加大刑罚量,就必然能够降低犯罪率,似乎刑罚打击得力效应仅仅取决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攀升使我们不得不从原因上去探寻,以求找出问题的所在。事实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薄弱的教育环境,关爱缺失、诱惑四伏的社会环境是诱发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较低的文化水平与法治观念,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个人主义倾向,长期积累而不能得到解决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整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国的犯罪状况日趋严重,次数激增。自七十年代中期到1982年上牛年以来,犯罪现象处于比较稳定状态,犯罪率稍有下降。联邦调查局的统计表明,美国近十年来较之过去,暴力犯罪率下降了3%,非暴力犯罪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