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文学典故的密集化用,弗吉尼亚.伍尔夫使得小说成为表达其历史与文学观的又一场域。作为一部呈现伍尔夫在其小说初创期质疑与修正文学遗产的作品,《远航》对于考察作家的思想发展有着特殊意义。伍尔夫不仅借与自己同龄的主人公的成长表达了憧憬与梦想,亦与文学传统进行了对话。对《远航》中文学传统与作家的性别意识交互作用关系的辨析,成为理解伍尔夫从父权中心的文学传统中艰难蝉蜕的方式与形态的关键环节。伍尔夫一方面通过抗拒性阅读顽强表达了女性读者的不妥协立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女主人公命运的改写对传统的求婚叙述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1930年代一个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的研究仍然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相近的政治理念,奠定了"社会剖析派"群体生成的基础;群体的双重人格,反映了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道路上的艰难选择;而在创作实践方面,社群成员之间大量的书评创作,显示了这个群体的内在向心力.以文化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文学形态,对于揭示一个作家群体的形成和其内部诸多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小说中所塑造的妓女形象,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喻体,一种感知与体验新世纪中国现实的叙事符码,一种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媒介。"逼良为娼型"的妓女形象,以妓女苦难叙事揭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等,追问现代性的冷酷;"赏心乐事型"以妓女自甘堕落的愉悦叙事,批判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病像,"知亡国恨型"延续"妓女救国"的故事母题,表明作家重返传统的取向。这三者均表现出反思、质疑与批判现代性的立场。而"从良幻灭型"则对阻滞现代性的传统道德观念表达出愤怒,彰显的是吁求现代性的急切。同为妓女形象,扭结了对现代性不同的价值立场,亦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从清末民初与"五四"这两个阶段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发生过程中语言的变革及其启露的美学情境,必须从外来文学翻译的语言影响与本土创作的语言风貌这两方面来考察各阶段的得失.清末民初"使童蒙闻而笑乐"、半儿童化的语言姿态,是对封建训蒙读物的超越;"五四"时期"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对"美"的崇尚,则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以儿童性、艺术性为基点的现代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影像时代.作家对影视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质疑与批判到以作品改编、影视创作等各种方式介入,彰显了影视主导的文化语境中作家的立场选择.一系列尝试之后,作家对于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在心态上逐步回复冷静和理性,并试图保持自身创作的独立性.但是在影视浪潮的冲击下,当代小说创作已经出现了影视化倾向,影视的叙事性特征正在影响着当代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新月派的主要剧作家余上沅、丁西林和陈楚淮,依次排列在新月派戏剧创作的背景下,评析他们的剧作的美学风格和新月派作为一个流派戏剧创作的基本特征。余上沅总是郑重其事地编剧,他不太关注戏剧的社会容量而追求题材的戏剧性;丁西林常以温和的心态捕捉身边的“趣味”,编织成一串令人回味不尽的清淡的微笑;陈楚淮带着青年的激情,将自己对社会的抨击化作戏剧场面,惯用象征手法并最终走向表现主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话语政治以及文本策略与文本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8.
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刘星 《政法论坛》2020,(1):F0002-F0002
本书以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为圆点,探索"法律与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故事和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法律事件相互对照,分析之中各类角色"讲什么"和"怎样讲"的修辞叙事策略,也分析作家和基层司法法律人建构叙述对象时的修辞叙事策略并讨论其异同,讨论作家意图对基层司法法律人的可能启发。本书还将以此为基础,研究针对基层司法而言的"法律与文学"对司法公正的意义,研究这种"法律与文学"对社会的政治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20世纪理论—文化景观中,现代性构筑了中国文学生成的总体框架和理论视野。以现代性观照百年中国文学历史的总体性,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内发性要求。现代性从产生之日起就处在理性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矛盾对抗中。现实需要和主观欲求共同决定了近代中国对理性现代性的认同和追求。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折的起点上,对二维现代性中的理性现代性的片面接受,一方面导致了在缺乏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和监督的情况下,对理性现代性的盲目乐观和完全信赖;另一方面产生了依靠外部权威实现理性自由这一显然不符合理性现代性的精神实质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刘亚斌 《金陵法律评论》2006,(1):115-120,137
“文化霸权”成为1990年代以来人们谈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开创了在中国文论语境下的“理论旅行”。它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话语领域的西方霸权、民族情结的强烈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高扬等四个方面展开其话语实践。在其话语实践中,重新陷入了“文革话语”的历史圈套,遮蔽了我国文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西方进行想象化的本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异化塑形,彰显出本土权力的运作机制。我国文论应该在世界文论体系的观照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促进文论知识科学有序增长。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末年以研讨八股文兼及诗文创作的文社大量兴起,明末文学家大多经过文社的培养而享誉文坛,社团文人成为文坛的主要文人群体.作为备科举考试的社团文人,在社团内接受科举考试训练和八股文创作的学习,同时又从事诗文创作.社团文人的科举思维对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形成明末文坛以六经为根柢的儒者古文.社团文人创作往往借鉴时文法入古文,或者借鉴古文法入时文,使明末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具有不同以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周潇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33-137,153
"清空"被清代浙派词家标为艺术至境,对"清空"艺术的追求,在不同作家手中呈现为不同的风貌.中期的宗主和巨匠厉鹗在审美趣味上偏好"孤淡",取境萧疏,意象冷寂,用字寒瘦,形成清幽冷峭的特色;浙派早期领袖朱彝尊则趋向"傅采",形成深情绵缈的风格.这是由于二人在性情品操、生平经历、爱情生活、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从浙派"雅正"、"清空"的论词标准看,樊榭词才是其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4.
从1949到1966年,中国"十七年"文学呈现复杂的景观.特殊的政治情势和氛围,使它始终处于政治风暴的中心.苏联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大量译介,给它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农村题材作品、革命战争题材作品、社会主义"新悲剧"作品得失相依,很难一概而论.对于中国"十七年"文学持审视历史的批判态度是需要的,但同时必须进行设身处地的"体察",给予实事求是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迫于时代的政治"大势",苏联幽默作家左琴科在其作品《一本浅蓝色的书》中做了"自我改造".改造之一是将他之前创作的幽默小说大量改写,变揭露为歌颂;改造之二是他在作品中大兴文体革新,将历史纳入文学,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无情揭示了现实的本相.因而改造的结果是,左琴科有意无意地坚守了自己的"道",作品也获得与"自我改造"宗旨既一致又矛盾的复杂意蕴.  相似文献   

16.
During the entire postwar period, the term "interdependence" has figured repeatedly in statements by American governmental figures and in the writings of bourgeois political scientists. In the past two or three years, it has acquired a new ring. Whereas previously American expressions regarding "interdependence" applied to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ATO, today they have to do with a considerably broader sphere of foreign policy relationship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ose involving the entire capitalist world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 number of cases, American writers working on the "interdependence" problem have also included certain aspect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apitalist and socialist states. They undertake to analyz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bourgeois political science, various aspects of "interdependence" — economic, physical-geographical (deriving from mankind's ever more intensive joint utilization of the atmosphere, the waters and floor of the world ocean, near outer space, solar and subsurface energy, etc.), military-political (having to do with the threat of destruction of world civilization should a nuclear war occur), cultural,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7.
闫晓君 《法学研究》2007,29(6):152-159
张家山汉简中首次发现汉代的《告律》,可以改变人们对汉代法律的认识。唐代有关著述都认为汉律中有关告劾之事包括在《囚律》之中,但根据张家山汉简有关资料来看,汉初《告律》是单纯的有关告诉之事的法律,而《囚律》则是单纯的断狱之法。汉《囚律》演变为唐之《断狱律》,而《告律》则为唐《斗讼律》中“讼事”之源。秦汉律关于告诉的法律可分三个部分,一是设立各种罪名及相应的刑事责任来规范告诉,二是规定对某些告诉司法官员可以依法勿听,三是鼓励人们告奸及自告但又严格区别诬告与告不审。  相似文献   

18.
才子佳人小说是在其开山之作《玉娇梨》、《平山冷燕》的创作示范与影响下迅速崛起并流行的;由于书坊主的商业运作,学步者纷纷,遂使起初的创作模式变成了窠臼,引起了接受者的审美疲劳和广泛批评。于是一部分作家为摆脱窠臼,不断翻新出奇,有意涉笔讲史、神怪、世情乃至艳情等内容,以迎合读者日趋变化的阅读口味;发展到后来,终于蜕变而为其它类型的小说了。  相似文献   

19.
谢梅 《金陵法律评论》2006,(4):116-120,160
"工拙"源于"巧拙",最早用于评价人物性格的灵巧与笨拙;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专有名词首见于梁代;声律论的创始人沈约首次以"工拙"论诗,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工拙"论建构了中国古代艺术新的审美理论,丰富了中国的对立诗学体系,展示了中国诗意美学的意蕴,对古代文学艺术理论和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