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党史纵览》2010,(1):55-56
钱学森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建设祖国,使人民幸福。钱学森回国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从今天的标准看。一级教授一个月300元多一点,而且是几十年一贯制。  相似文献   

2.
姚程 《党史纵横》2001,(11):42-42
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所以,当他获知自己的祖国即将解放,坚决要求回国时,遭到了美国当局的无理阻挠,历经磨难长达5年之久。当年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时,曾恶狠狠地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是的,钱学森的确知道得东西太多了。在美国长达20年时间里,他所学到的知识之多、之丰富和广泛,是近代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中罕见的,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惊叹“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  相似文献   

4.
人民科学家的楷模钱学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爱的祖国,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于1935年8月,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深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行渐远的祖国,钱学森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相似文献   

5.
1955年,火箭专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从美国归来,是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部署分不开的。 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曾直接参与研制了美国的第一枚导弹,并获得美国陆军上校军衔。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抱着赤子之心和对新中国的向往,向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的要求。但由于钱学森身份特殊,美国政府拒绝让导弹专家回到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有的人甚至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为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  相似文献   

6.
吕春 《党史纵横》2006,(5):22-23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06,(8)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科学不带成见,但科学家有自己的信念。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钱学森把一名科学家的理性、良知和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达到了超常的人生境界。如今已95岁的钱老,青年在国外学习时就立志:学有成就,报效祖国,使祖国不再受列强的欺凌,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那时他就曾参加过加州理工学院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学习。他在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后,历尽磨难回国。51年来,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遭遇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他毫不犹豫地把自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诞生时,在美国留学、任教,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研究的钱学森,已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当时,他正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任教。留在美国,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科学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面对生养自己的那方土地的召唤,钱学森一刻都没有犹豫。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1998,(4)
1997年10月,江泽民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江主席表现出泱泱大国领导人的风范。主持人安排20分钟让大家提问,并说,这些问题没有通知中方,“我希望首先回答美国人民的问题。”江主席说,您也是美国人,请开始吧。主持人问:“你以前曾经说过,如果谈独立的话,你不会和达赖见面,那么现在达赖说,他愿意和您见面而且不谈独立,您为什么仍然拒绝和他会面?”江主席答道:“我想我们对达赖十四世的方针是非常明确的,他必须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开宣布放弃西藏独立,同时停止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学习导报》2014,(2):1-1
当年,“五卅惨案”发生时,爱国诗人闻一多“亲眼看见地上的碧血”,以燃烧的文字写下了《我是中国人》的长诗;当年,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吉鸿昌将军在美国拒绝享受被错认为日本人的礼遇,制作“我是中国人”的胸牌昂首行走美利坚;当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钱学森在美国不买保险,不置家产,因为他牢记“我是中国人”,随时准备回乡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祖国。  相似文献   

11.
《求贤》2012,(11):21-21
“祖国需要你们,祖国欢迎你们,似吲寄希望于你们!”这句“干人计划”网站十不停滚动出现的字幕,让罗坚心中涌动起一股回家的渴望、温暖和创业激情,他毅然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国创业。于是。在美丽的海河之滨、奇石绿树环绕的宝成集团院内,一个朝阳企业——天津滨环化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2.
“我留学归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利用在国外学到的本领,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是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副教授邓子新1988年留学回国时的胸怀和抱负。悠悠赤子情,拳拳报国心。回国后的短短几年,邓子新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同祖国的分子遗传学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坚实的步伐,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不断取得新成就。他相继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荣誉证书。今年新春伊始,国家人事部正式下文批准他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这些崇高的荣誉,既是党和人民给予人的充分肯定,更是邓子新顽强拼博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正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博学多才、品格高洁的父亲钱均夫,就鲜为人知了。在钱学森成长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新知启蒙,求学日本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生于杭州。钱均夫早年在上海和杭州两地接受新学,后求学东瀛,与鲁迅、许寿裳、经亨颐、厉绥之是至交。1908年,钱均夫回国。此  相似文献   

14.
楚楚 《党史文苑》2005,(12):38-39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航天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引路人。他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留学美国,193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8):23-23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98个春秋。据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介绍,他逝世前并未留下什么特别遗嘱,但他晚年最牵挂的就是教育和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之间剑拔驽张。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冀朝铸,毅然提出退学申请,他认为:“我是中国人,我应该回国为祖国效力。”冀朝铸回到北京后,就报名要求参加抗美援朝,但因为国家很需要科技人才,决定他留在清华大学读书暂缓入伍。1952年,当冀朝铸在清华大学正忙于写毕业论文时,朝鲜和谈急需要较好的英语翻译人才,冀朝铸接到了赴朝调令,从此开始了他44年的外交生涯。  相似文献   

18.
钱伟长是吴越王钱缪第34世孙,一生传奇,只为精忠报国。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壮年时期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为祖国一穷二白的航天事业贡献青春;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的学分制、选课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3,不怕牺牲英勇回国参战芦沟桥的炮声,震惊了海外华侨社会。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驱逐东洋,收复国土。”广大侨胞除了以巨额财力物力贡献给祖国以外,还亲自献身,回国投入抗日洪流。特别是许多热血华侨青年,毅然放弃了在海外的学业或职业,告别了温暖的家庭,纷纷回到祖国参军参  相似文献   

20.
摘得美国哈佛、耶鲁两所名校博士头衔,任职纽约著名律师所,“知识换财富”已是轻而易举,一声“祖国需要”,许传玺毅然回国,走上了三尺讲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