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威 《学理论》2013,(21):28-29
在阐述公民人格内涵及市民社会背景下公民人格价值的基础上,试图寻求公民人格生成的指向与途径,通过公民人格的生成强化公民精神对公民共同体精神的培育,通过公民与市民社会内在机制的协调互动追寻市民社会中的自由与秩序,希冀以此推进市民社会的平等、民主、自由、人性、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公民和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公民意识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化进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结果,是由臣民变成公民,臣民文化逐步走向公民文化在人的观念中的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公民意识的生成对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法制的完善和宪法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民、公民意识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淑媛 《理论探索》2005,1(5):122-124
公民是民主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国家的心理基础,二者对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不仅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制度建设,更要以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和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多种途径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性存在。从社会政治功能来看,公共领域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培养了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公共精神等公民意识。因此,培育和壮大公共领域是建设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提高公民民主能力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提高公民民主能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现实选择。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能力的提高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民公共精神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芸 《理论探索》2008,(1):115-117
在一个追求高度民主的国家,较强的公民公共精神对该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公民公共精神还较弱,如公民的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这种状况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应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如发展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以此来培植和增强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意识,从而不断累积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扩大公民参与,当前公民参与的社会环境已趋成熟,要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政府民主执政意识,加强制度化建设,设计科学规范的公民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秀丽 《学理论》2010,(4):51-5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因此,笔者就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特点和基本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5,(6):19-23
发展中国式公民文化建设,需要"五位"一体的、多元的治理意识,在行动中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民主文化、公民社会和生态意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的保障;大力开展各项公民教育活动,为公民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发展"第三部门",为公民文化的开展奠定和谐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从而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以此,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提升中国公民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公民意识的碎片化及化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萍 《理论导刊》2012,(11):74-77
当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公民意识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和倾向,在权利意识增强的同时,义务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不足。培育农民成熟的公民意识,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强化民主政治,扩大民主实践,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培育农村公民社会,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社会土壤;强化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民主发展的标准与尺度。公民参与的扩大需要具备适当的软环境。当前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软环境需要从构建公民文化、培育公民社会、发扬民本思想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后,政党的群众基础随之变化,由此带来政党处理与群众关系的新变化。公民社会的兴起是当代中国影响党群关系的最重要社会因素。由此,党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利益的分化是公民社会产生的前提,由此决定党群关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必须突出利益代表性;二是,民间组织的大量生发和分化是公民社会生成的标志,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成为处理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三是,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保证,建设科学民主的公民文化成为处理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秀云 《行政论坛》2012,19(4):7-10
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土壤和基础。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迅速崛起,公民社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是一种相伴而生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又影响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在推动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在于: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政治参与,推动社会自治,监督政府权力,推进政治民主,推动政府改革和增进社会稳定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宏大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建设.由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制度供给与公民文化养成之间不相协调的时滞效应,因此,在公民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乏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现状下,应该通过完善和创新制度,在民主制度供给下使公民在嵌入式的政治参与实践中养成公民精神,以期民主制度在公民精神的关照下得到更加理性地建构.为此,当下应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在民主制度建构中化育公民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间组织发展与现代社会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系统阐述民间组织与民主关系的论文较少。本文通过对民间组织的含义、特征的扼要分析,试图重点揭示民间组织以及以民间组织为核心构成的公民社会与现代社会民主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对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培育公民社会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则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原因并思考对策,有利于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政治学对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研究素为重视。在考察近现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走向权利时代"中的中国公民政治义务的内涵与类分作一初步论述,提出要把公民政治义务的履行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结合起来,培育健全的公民政治义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须明确教育的推进思路,确立实施教育战略规划,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转型社会期民众公德伦理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社会期部分民众道德水准下降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市民在公共意识形成和公共生活能力的发挥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公民公德伦理意识欠缺,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足;加强以“公民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公民素质的培养,是新的历史时期道德建设的关键,是民众新的德性素养历史性生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