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露  黄晓青 《当代贵州》2008,(16):26-33
贵州山美、水美、歌声美。“多彩贵州”让贵州有了声音,不把这个活动坚持办下去,老百姓不答应。必须通过品牌强化和延伸,让贵州的多彩持续展现。  相似文献   

2.
贵州经济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省外黔“商”,无疑是建设贵州、宣传贵州、反哺贵州的生力军。大举推动黔“商”出山,把贵州商机带出家门培育壮大,修炼外力促内力,内外兼修,不失为当前贵州应对经济危机的好办法。温州人带着温州鞋等商品走出浙江、走出国门。把温州展现给世界,推动了温州经济大跨越。  相似文献   

3.
艾芸 《党建文汇》2008,(11):28-29
最近贵州瓮安“6·28”事件、云南孟连“7·19”事件的发生,震动全国。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将更多的眼光投向基层,投向基层干部。所谓基层干部,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于部。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他们,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就不可能在农村中得到落实;没有他们,党和政府的威信就不可能在群众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4.
尹辉 《当代贵州》2009,(19):62-63
彭香忠、彭波、彭浩,父子三人同是摄影家,同时也成了贵州乃至全国摄影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9月下旬,他们的经典作品将在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上与万余幅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作品同台争辉。再次展现贵州摄影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韦倩 《当代贵州》2023,(19):15-16
<正>近年来,贵州通过评选表彰劳动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伟大的劳动者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展现担当、贡献力量。“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贵州开展2023年劳动先进典型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6.
余热暖人心     
蒋叶俊 《当代贵州》2014,(13):60-61
“我们不撤退,能爬起来就在贵州干下去!”这是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的支教宣言。9年来,他们在山区学校辗转,给孩子们带去关爱和知识。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支教,让晚年生活更充实。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2,(7):20
《人民日报》:“软实力”让贵州“硬”起来 历5年之功,作为经济总量和文化市场体量较小的内陆省,贵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如今的贵州,文艺门类繁花盛开,文艺创作热情高涨,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8.
国保档案     
《当代贵州》2012,(36):64-65
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中国金州——黔西南,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还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距今2.4亿年的“贵州龙”化石,出土“抚琴陶俑”、“铜车马”等国家精品文物的汉代交乐墓群,作为二战时期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等,无不充分展现了黔西南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谌贵璇 《当代贵州》2006,(11):43-44
在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贵州代表队的参赛节目如一股清风,令人耳目一新,博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广泛赞誉。最终以971.5分的佳绩荣登团体赛十强,获优胜奖,实现了参加青歌赛成绩历史性的突破。我省参赛歌手的优异表现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采访过程中,干部群众讲到最多的就是“自豪”,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高兴”,看到最多的就是“欢笑”。在他们看来,此次获奖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奖杯本身的含义,而是贵州民间文化在全国舞台上一次璀璨绽放。让原生态唱法成为展现贵州多彩民间文化的窗口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珍在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除绘画外,他们往往还精于书法、诗词甚至篆刻,被誉为诗书画“三绝”或诗书画印“四绝”。民国时期的贵州画家桂百铸,不但于诗词、古文、书法、绘画有很高造诣,还精于古琴、戏曲、围棋和文物鉴定,这在贵州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均十分罕见,堪称为一代“文艺通才”。  相似文献   

11.
肖露 《当代贵州》2007,(18):29-30
这是一个将“青春”大写的时代。 黔中大地1200万名团员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征程中。奏响了一个个时代的强音。过去5年中,“春晖行动”、“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将李春燕、旷宗义、唐开文、谌永业、郑传楼这些可敬的面孔,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相似文献   

12.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08,(22):55-55
历史给贵州留下太多让人百思不解的谜团,它们犹如晴朗夜空中的遥远星辰,永远那么神秘,那么难以捉摸,却又那么令人向往。神奇而又丰富的贵州历史文化,也是“多彩贵州”的一笔重彩。史海茫茫,时空深广,从上下数十万年史事中采撷精粹,由细微处展现贵州历史上的辉煌与神奇,让更多的人认识贵州,关心贵州,报效贵州,从本期起,我们邀请范同寿先生开设《黔史采微》栏目,为我们讲述多彩贵州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何云江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10,(18):144-145
在贵州,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城乡统筹,让发展“红利”普惠于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执政理念的引领下,展现在贵州人面前的。是一幅越描越美的“和谐画卷”。  相似文献   

14.
陈正府 《当代贵州》2007,(23):36-37
2003年,在贵州省清镇市,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操着一口浙江话,在一个叫站街的地方停住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几个人,随后发动了一场水泥生产的“贵州攻略”,创造了贵州的“水泥速度”。  相似文献   

15.
王东辉 《当代贵州》2008,(21):64-64
9月27日下午,一曲激昂奋进的大合唱《前进吧,贵州盐业》拉开了贵州盐业集团第四届“黔盐风采”职工文艺汇演的帷幕。这是贵盐集团为歌颂改革开放30年巨大成就,庆祝共和国59岁生日,展现贵盐人崭新的精神风貌,促进集团两个文明建设而举办的一次大型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陈玲  李雪 《当代贵州》2023,(Z2):116-117
<正>李钊和秦桂芳从普通的技术员到攻坚团队的主力,再到项目总工程师,成为彼此学习的伙伴、生活的伴侣、事业的搭档。在贵州交通建设行业,贵州路桥集团的李钊和秦桂芳,被人们称作“建桥伉俪”。在校园相识相爱的他们为了“要让贵州交通换个模样”的铮铮誓言,毕业后携手返回贵州,学以致用,奉献贵州交通。参加工作后,李钊和秦桂芳第一个参与的项目便是广州新光大桥,这座大桥是一座飞雁式三跨连续中承式钢箱桁拱桥,其主桥长度为当时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09,(22):43-43
秋阳潋滟、丹桂飘香。孕蕴着浓郁的贵州地域风情、民族特色,展现西部原生态魅力的“中国&#183;贵阳南明‘大山之风’美术书法作品展”10月31日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宫。  相似文献   

18.
领导箴言     
杨光鹤 《当代贵州》2014,(18):10-10
扶贫开发事业,需要全省人民齐发力,光靠个人努力不行。抓扶贫开发工作全省上下心要齐。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好人做不得,“艰苦不奋斗,苦熬不苦干”的思想要不得。贵州不需要好人主义,贵州不需要艰苦不奋斗的干部。  相似文献   

19.
尹辉  李枫 《当代贵州》2012,(9):17-19
会上,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会下,代表委员们主动利用媒体传达观点、积极宣传贵州新风貌。据网络搜索引擎的不完全统计,全国“两会”期间输入“贵州”关键词显示141万条,远超其他省份。一位贵州代表告诉记者:“这是我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  相似文献   

20.
石阡万寿宫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7,(24):51-51
贵州是一个移民省,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果说明代的移民主要是“屯民”为主的话,那么,清代则是称之为“客民”的移民居多。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先来的移民已成“土著”,便把新来的人称之为“客”。“客民”是因经济原因迁来的自由移民.他们是来贵州经商、做手艺、当雇工或购田置产的.大都居住城镇。这些“在异乡作异客”的人.零星迁来,人地生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