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编者按在2008年我省第3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本刊刊发了<体验生态博物馆--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一文,对黔东南州依托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多策并举,发展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作了初步解析.这篇文章和稍后刊发的<统一服务疏导旅游--品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等系列文章,以其对黔东南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深度解析,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
关注     
《当代贵州》2012,(14):7
立足黔东南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大州,打造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提升黔东南文化竞争力。这是黔东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一条发展路径。省委、省政府对此给予了关怀和帮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在黎平调研后提炼了黎平会议体现出的"三敢"精神,号召全州党员、干部继续发扬"三敢"精神,给全州干部、群众带来了鼓舞和激励。  相似文献   

3.
付松  刘文 《当代贵州》2012,(14):10-11
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民族文化土壤,黔东南州正在成为一片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的沃土。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黔东南如何抓住机遇,着力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本刊记者采访了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李飞跃。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当代贵州》:李州长您好,近年来,黔东南州在文化产业工程、文  相似文献   

4.
韩卉 《当代贵州》2008,(18):50-51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首先是风光秀美;第二是风情浓郁;第三是历史悠久;第四是文化深厚。这些核心内容黔东南应有尽有而且品质优良。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考察黔东南后,深深地体会和感受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完全工业化、技术化和现代化的世界,能看到黔东南这样经历了岁月变换,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地方,真是令人兴奋,黔东南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5.
刘学  宋树森 《奋斗》2008,(9):50-51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穿透性很强的产业,没有旅游文化也就没有旅游。因此.旅游业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内涵上,只有突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绥棱农场通过近几年旅游文化的发展,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建设活动,以绥棱农场的地方特色去吸引国内外游客,积累文化资本,以旅游业作为产业支撑,打造旅游强场,从而提高了农场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我省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生态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及文化活动成果,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站在旅游角度,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角度,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如何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的"硬实力",  相似文献   

7.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黄娴  蒋兴勇 《当代贵州》2012,(28):32-3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9.
一、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黔东南在建设旅游大州战略行动指引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州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本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把乡村旅游打造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以此激活全州农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以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花溪是一个旅游文化大区,全区共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大类12分类23种81个景物景观,分布在十里河潭、天河潭、燕楼—马铃、青岩古镇、黔陶—孟关、高坡6个片区,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花溪旅游文化的特色和环境为花溪打造了旅游大区的品牌,然而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基础设施、经营设施滞后,老景区基础设施陈旧,新开发景区基础设施不健全,特别是交通滞后,一些景区如镇山、高坡云顶草场、黔陶桐野书屋还没有直达交通,乐福山庄,可进入性差。2.旅游季节性太强,旅游的旺季是4月—10月,尤其是“五一”“、十一”黄金周,花溪的许多景区如青岩、天…  相似文献   

11.
4月底,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时隔15年再次来到贵州,参加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并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调研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间,冯骥才先生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问题接受了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2.
周涛 《先锋队》2012,(10):41
武乡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奠定一定的基础。今年2月18日、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刘云山和省委书记袁纯清亲临武乡调研,并就文化与旅游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对武乡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武乡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周放良 《新湘评论》2010,(16):25-26
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从整体上看,这种资源优势、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释放。为此,湘潭围绕建设"红色圣地"这一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各个生态博物馆依托天然民族村寨而建,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生态博物馆为文化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使群众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人.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化与山西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山西的旅游业发展滞后,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整体形象设计不佳且未形成品牌。为了真正做好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必须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加大促销力度;重视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配套利用;搞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结合;贯彻旅游文化开发方针,正确处理现存的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16.
廖少华 《当代贵州》2007,(10):16-16
不断深化州情认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欠发达、欠开发”的特征尤为明显,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而艰巨。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生态立州、农业稳州、工业强州、科教兴州、旅游活州、城镇带州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凯里城市经济圈、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及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及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17.
付松 《当代贵州》2013,(9):60-61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的地方。2007年,著名学者余秋雨考察黔东南,对西江推崇备至,写下了《用美丽回答一切》这篇精美散文,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由于当时基础设施落后,旅客接待能力有限,"苗都"西江仅仅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小镇,"白天看寨,晚上睡觉"也一度成了西江旅游的尴尬话题。然而,这一切却从2008年开始悄然改变。旅发大会突破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8.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09,(18):32-33
在旅游发展的“大盘”上,黔东南以其无与伦比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神奇灵秀的青山绿水,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黄金宝地。让人期待的美好愿景之上。昭示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演绎着向“生态财政”转轨的动人序曲。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3,(1):I0001-I0001
2012年11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的第五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暨2012中国·凯里银饰和绣博览会(简称"一节一会")在凯里圆满落幕,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卸口快了把凯里培育成为 "独具苗侗民族文下嫦渔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的步伐,促进了凯里市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发展与繁荣。精心打造茸御i族文化精品长期以来,凯更市一道在努力探索如何传承和开发黔东南优美的劣态资源和原生态民族文化资  相似文献   

20.
拥有多彩民族文化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是全省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3个自治州。当地干部群众不负春光,巧用绿水青山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编织了一条镶嵌在贵州版图上的百姓富、生态美的秀美锦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