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印尼新政府重建经济,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新政府对中国友好,开始善待华人,给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印尼社会还存在排华因素,华人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加快向全面、稳定和高层次方向发展.但是,两国关系在经贸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摩擦和障碍,需要双方加强互信去解决.如何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阶段,需要两国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与协定和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冷战期间,除出现过短暂友好外,印度与印尼的关系整体上都比较冷淡。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开始逐渐升温,并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因为两国都希望通过合作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制衡中国。此外,印度还希望借助印尼的力量扩大和巩固"向东看"政策成果。由于不存在根本性利益冲突,两国关系还会继续升温。  相似文献   

4.
简讯     
我所举行中印(尼)关系问题研讨会 今年3月中旬,我所举行中印(尼)、关系问题研讨会。与会者回顾了印尼同中国断交以来两国关系状况,对两国关系最新发展的世界和地区背景、印尼的战略意图和促成两国开始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国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评价中国印尼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和影响,展望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以及正常化以后的中印(尼)关系前景。  相似文献   

5.
路在何方?——印尼华人社会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 年5 月印尼发生社会大骚乱,华人成为袭击对象,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印尼局势的发展和华人出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确看待印尼华人的几个热点问题,即关于华人控制印尼经济的争论,华人同化和印尼排华问题,有助于印尼社会的稳定和华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印尼华人应居安思危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苏哈托时代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印尼政府开始善待华人,华人的生存环境在逐步好转。但是,印尼排华因素还存在,许多当地人还未把华人当作自己人,社会贫富悬殊容易造成社会动乱。华人应自律,生活要低调,要积极主动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7.
印尼原住民华人观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尼的排华似已成传统,无论是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在独立后的动荡阶段及7、80年代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印尼排华事件均此起彼伏。90年代,就在其它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境遇不断得到改善之时,印尼的排华行为反而愈演愈烈。今年五月令全世界震惊的“...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印尼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当代亚太》2005,(3):39-44
由于受到国家利益需求的变化、对中国价值判断的变化、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与环境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变化以及华人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冷战后印尼的对华政策经历了复交和解期和友好发展期两个阶段.了解上述因素在不同时期如何发生影响,不仅有助于理解印尼对华政策的形成和实质,而且有助于把握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印尼的五月骚乱突出了东南亚华人问题。反华排华一直是东南亚的普遍现象。导致东南亚地区华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受冷战格局和所在国与中国关系的影响。为了根本解决东南亚的华人问题 ,华人本身、所在国、中国及国际社会等不同的社会主体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潘玥  肖琴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2):40-53+153-1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sks why it took ten years after a major famine in Indonesia in 1957 for Australia's food aid to increase in greater amounts, and why food aid was so significant in Australia's foreign aid to Indonesia during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Indonesia's reluctance to apply for food aid under the Colombo Plan is the reason for the delay. A combination of humanitarian, commerci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ests converged to shape Australia's rapidly growing food aid to Indonesia after 1966. Food aid contributed to alleviating food shortages and famines in Indonesia. It also supported Australian firms in regaining their share in the growing market for wheat-based products in Indonesia, and in building market share for Australian rice exports, in competition with United States (US) producers and the US PL480 food aid program. Food aid also allowed Australia to expand its foreign aid program to Indonesia rapidly after 1966, in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of new President Soeharto and improved bilater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苏哈托时期,印尼与东盟一同成长,印尼对东盟的发展和壮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尼与东盟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未来印尼与东盟关系将向积极方面发展,其主要理由是:加强与东盟的关系,是印尼各届政府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搞好与印尼的关系也符合东盟的长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因应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中国改革的深入进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欧经贸关系正面临广阔的前景。同时 ,欧盟东扩、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挑战等因素也制约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实施美欧日贸易平衡等战略 ,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既是印尼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尼不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只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从中印尼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的结论看,印尼可以在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可以在制成品方面加大对印尼的出口。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表明两国在技术条件、要素禀赋、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属于垂直型产业间贸易,具有较为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与印尼的贸易正面临着一些障碍与困境:印尼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立案,中国与印尼之间的传统能源贸易也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鉴于以上各种原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印尼,来提升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印尼森林资源丰富,但近年非法砍伐与木材走私活动极为猖獗,大片森林被乱砍滥伐,使得印尼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此,印尼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尚存的森林资源不再遭到破坏,以实现印尼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印尼在森林资源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侨务服从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侨务的指导原则。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中,中国为了建立包括印尼在内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侨务政策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印尼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支持。随着冷战后两极体制的终结,以及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实施侨务政策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侨务政策也因此出现调整的空间,但中国侨务政策调整的限度和可能性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印尼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遭受重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陷于停滞.为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加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尼计划采取措施首先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无疑将为迅速发展中国与印尼基础设施的合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实施FTA战略的进展和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颖 《东南亚研究》2006,(3):60-64,73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日本政府在1999年发表的《通商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要在坚持多边主义立场的同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定自由贸易协定(FTA)或与亚洲大多数国家签定经济伙伴协定(EPA)。日本实施FTA战略在经济上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看到了美国欧盟都在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感到自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政治上的原因是要抵消中国的影响。目前日本正在实施与新加坡和墨西哥的FTA,同时又正在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进行FTA谈判,并考虑与澳大利亚、越南、瑞士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进行FTA谈判。日本实施FTA战略对国内农业政策和人员流动政策提出了挑战,在国际上对美国尤其是中国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日本实施 FTA战略进展作出较为全面的概述,使我们更加感到中国实施FTA战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19.
Hong Liu 《亚洲研究》2013,45(3):179-210
Abstract

“The story of the private individual destiny,” declares Fredric Jameson, “is always an allegory of the embattled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third-world culture and society.” Using the case of China's involvement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postcolonial Indonesia,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transnational dynamisms of the making of a national allegory and discusses the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China images in Sukarno's Indonesia (1949–65), with a focus on the PRC's cultural diplomacy and how Chinese literary principles were appropriated and domesticated, subsequently constituting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Indonesian cultural politics. Arguing that the narratives about China (both as a sociopolitical entity and a cultural symbol) served as an important transnational inspiration to public deliberations and cultural polemics—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allegories in postcolonial Indonesia, this essay takes the Jamesonian thesis a step further by suggesting that a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with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making of domestic literary politics. This essay may also be taken as an exercise in going beyond the nation-state-centric historiography that has been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Asian Studies and pointing to the need to study Sino-Southeast Asian relations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politics and its intertwining ambiguities with conventional diplom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