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辽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挖掘、展现其带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资源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创造辽宁所独有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展开探索,具体阐释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应包含的两个部分:物质文化实力和精神文化实力,以及这些文化为树立辽宁的良好的文化形象、彰显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创造美好的文化环境所起的作用。所探讨的文化软实力特指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之外的狭义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3)
河南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中原文明建设。中原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推动着河南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要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软实力,必须采取发展经济、规划"时光隧道"文化街、利用文化特色加强对外交往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倪敏 《学理论》2014,(9):126-1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近年来,宁国市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宁国的文化传统、宁国的现实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宁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董晓龙  杨鸣 《学理论》2013,(4):22-2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其不仅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更成为振兴民族的不竭动力。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重大意义及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正>6月13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题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特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实力及其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由作为智力支持的文化软实力和作为精神动力的文化软实力组成.文化软实力包括精神文化的生产力、制度文化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的生产力三个基本形态.当前,面对竞争激烈、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2月6日,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经济日报理论评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高校、党校、社科院等四十多个单位共1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同志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系列重要讲话,既给文化软实力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研究进入了新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际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如何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的现代价值,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崛起之路,就成为当前极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研究课题。阐释了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表明我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确理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及其重要性,需要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以来,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研究渐渐多了起来。随着研究的拓展,学界越来越需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本文针对学界需要着重回答的一些主要问题,着力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研究?文化软实力研究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优势何在?如何巩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优势?如何架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如何理解中国学者对"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的理论超越?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之间的博弈方式发生倾斜,文化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软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文化软实力即是形成于这种背景下的文化竞争力和认同力。强弱势文化的存在导致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落差的出现,这种文化的落差致使文化软实力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态势,即为衡量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般性依据。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不仅表现为各文化体之间的竞争,更是全球性共同生活的文化表达,是全球化文化整合过程中解决共同问题的一种文化诉求,即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本质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同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面貌,建立起深沉并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励着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应对复杂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任务.农村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提升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梳理出科学而合理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陈爱青 《学理论》2012,(19):30-31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热门话题之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掘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渗透力和内源性动力,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魏艳  苏雨新  戴莉  赵春兰  陈丽媛 《学理论》2013,(16):170-171
当今世界,文化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世界各国兴起了软实力研究的高潮。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范围至关重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曹颖 《学理论》2012,(30):13-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这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推动发展的新时代。在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考察其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研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及提高的方法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价值的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旭  夏先林 《学理论》2013,(6):127-129
从介绍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入手,结合文化自觉的两重性,主张发展文化软实力,对内以"除旧立新"、"推陈出新"、"温故知新"为基础,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增强内部文化软实力;对外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品输出,取得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刘鹏 《党政论坛》2012,(6):52-55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达到"遂己所愿"之结果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纷纷把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努力增强本国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我国也在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0.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