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楷模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道德楷模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楷模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引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在挖掘道德楷模事迹,引领时代精神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具有优良传统。道德楷模的事迹诞生于生活实践,成为一种道德风向标,是指导青年成长的精神支撑,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作用。需要关注道德楷模的真实性、时代性、典型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以更好地发挥道德楷模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们在谈论加强德育和道德建设时,不少人提出抵制和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的标准,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主观化、情感选择主观化、情感化,全然由个人所处境况和兴趣爱好所决定:这种道德论对于我们引导青少年和干部群众明辩道德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原则规范,吸收人类历史上有价值的道德资源,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别祖云 《求索》2010,(7):90-92
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其生成直接源于古代的宗法性社会结构。它既培育了一批批抱着道德至上信念,确乎闪耀出道德人格光辉的德性楷模,同时又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剖析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走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范式的藩篱,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他阐明了人类道德的基本特征 ,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和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博走入寻常百姓之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能否有一种不是来自官方,不是单纯个体的声音,是通过群众推荐评选出的身边道德模范在微博集体发声,传播道德正能量,引领文明风尚?在这种思考的背景下,“北京道德模范微博群”应运而生,并于2012年4月在新浪网正式开通,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由道德模范组成的微博群。  相似文献   

8.
陈迎明 《求索》2007,(8):138-139
从权利的层面看,道德自由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必然规律从而在道德生活中有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由。权利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之所以能够确证,主要在于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的不契合,从而导致了人们根据道德理性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潘道津 《群众》2011,(7):83-83
雅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价值取向,属于美德范畴。古代历史上有过不少关于雅量的故事,限于明君贤臣。一个人有没有雅量,重在内心自觉,而非外力强制。长期以来,学者都会把顶尖的政治人物理想化为道德楷模,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领导者职务越高,越是要开阔胸襟气度、加强党性修养、优化思维方式、完善人格修养,也就是要有雅量。  相似文献   

10.
唐涛 《求索》2008,(2):77-79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形式。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己。道德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相似文献   

12.
米建华 《山西政报》2006,(12):40-40
政治教师的道德威信,是指政治教师在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中的道德尊严,道德地位和道德作用。它不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也不是哪位领导的主观认定,而是教师在教育被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受学生敬佩、尊重和信赖的精神感召力量。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的道德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道德人格、正确的道德行为、优良的工作作风、较强的育人能力的政唰教师,才具有这种精神感召力。政治教,政治教师树立道德威信,在教育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道德的结构与功能也应该实现转型。但现实是,我们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建设的方式都未能及时实现这种转型。时下,道德与社会生活之间尚存在着很大的隔离感,这样一来,道德便难以发挥其规范和指导民众生活与实践的作用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任伟 《前进》2002,(7):42-4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广大干部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道德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观念意识大大增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与人类文明进步相一致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干部道德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些党员干部道德信仰出现偏差,被我们共产党人极力推崇的、一贯奉行的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等道德准则,被部分党员干部放弃,有的甚至陷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  相似文献   

15.
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在政府系统中的特殊表现,是包含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于一体的特殊职业道德.行政道德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即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行政道德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政道德的意识、关系和活动三个方面.行政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社会道德起着示范、导向和楷模作用.行政道德原则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反映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行政管理的终极价值取向.构建行政道德对于改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遏制腐败现象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冷漠是指对身处困境者缺乏同情,推卸道德责任,拒绝进行援助的道德态度以及行为。亲社会助人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因此,亲社会助人行为是对身处困境者产生移情,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本能地涌起对其施以道德关怀的内在冲动,进而把这种冲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分化和整合的重要方面,无视这一点,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分化和整合就得不到完整和科学的说明。笔者认为,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整合也是一种客观的和基本的事实。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的凸显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尤显迫切,同时也十分艰巨;二是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整合应该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道德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道德判断。它对形成道德舆论,调整道德行为,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道德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以道德评价的正确和准确为条件的。怎样才能使道德评价正确和准确呢?准确的道德评价不仅要有正确的道德理论,还要有科学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局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道德约束体系。在我们正视法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区别时,我们决不能囿于这种差别,过于受到这种差别的限制,要达到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快速流动,模糊法与道德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黄正华 《求索》2023,(4):59-69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