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十大观念"的提出,集中表达了深圳人对深圳的理解、认知和期待,反映了深圳人的核心理念、文化观念和价值共识,体现了深圳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从文化流动与城市价值观念创新的视角出发,进一步透析"深圳十大观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而阐发"深圳十大观念"所蕴含的生成机制、创新路径和样本意义,对于不断凝练和培育城市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移民城市的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蕴慧 《学理论》2015,(7):206-208
吴文化底蕴深邃、内涵丰富,是吴地人文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水乡的特色、融合的结晶、进取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尚德的传统、崇文的风尚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吴地高校在大学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要以水乡特质、睿智灵秀为基础,培育儒雅精致的文化气质;以兼容并蓄、融合包孕为依托,构建和谐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开拓创新、后来居上为激励,打造锐意进取的文化品质;以尚德务实、经世致用为纲领,凝练至德济世的文化内涵;以崇文重教、刚柔并济为核心,塑造尚礼崇文的文化精神,最终培育具有吴文化精神特质的"大学人"。  相似文献   

3.
深圳特区成立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深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深圳移民文化。一、深圳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当代移民现象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所引致的居民由  相似文献   

4.
简讯     
深圳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三连冠” 在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深圳第三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三连冠”。会上王荣书记表示,深圳将于近期对文化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努力当好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5.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深圳城市精神,其主要体现之一是志愿者精神。本文从招募、培训、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志愿者精神进行了探讨,阐释了志愿者精神的社会价值。深圳本土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志愿活动,是志愿者精神的重要实践者,践行了深圳城市精神,塑造了精神文明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深圳的文化产业比较繁荣,思想非常活跃,经过30多年的积累,学术文化建设已经初具气象,学术氛围正在慢慢形成,有必要对过去的文化发展进行系统总结,对以后的学术和文化发展作出指引。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建设“深圳学派”。  相似文献   

7.
包蕾  李庆华 《学理论》2014,(7):157-158
作为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文化形态,科技文化已渐形成当代文化的主导模式并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考察科技文化的自身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对于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扬科学精神和开拓科技文化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也在致力于推动文化的迅速崛起,尤其是要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而学术文化正是这种城市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2009年12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了首届深圳学术年会。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是第一家举办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的城市。学术年会的举办将为深圳本地学术界创造一个进行高端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成为繁荣深圳学术文化、培育"深圳学派"的重要平台。为此,本刊特设"首届深圳学术年会"专栏,围绕"学术文化与城市软实力"的主题刊出本刊记者对深圳市社科联主席乐正教授的专访,以及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的北京、广州、深圳等学者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余野 《学理论》2010,(25):53-54
环顾当今国际局势,中国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经济上的成功和社会问题之间的矛盾凸显。文化受到冲击,核心价值的构建是中国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浅析儒家文化对核心价值的构建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能流传至今,正说明了有其合理性。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儒家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除了包含富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理想外,还有对推进社会制度健全和明确个人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战略高度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政策话语表述,推动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不仅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亦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运作具有其内在的基本逻辑,同时也给全国其它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有益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7)
天人关系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这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比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道德价值的高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等内容,通过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积淀在其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对和谐的追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谐是其最高价值标准。儒家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讲修身持家,  相似文献   

14.
陶运宗 《学理论》2013,(23):217-218,266
桐城文化是安徽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桐城派作为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正成为地方文化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选择。而缺乏对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质和美学价值的研究,使得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色模糊。对桐城派文化的内涵提炼与美学分析是桐城派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学派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术经久不衰、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为了推动深圳学术文化的发展,承担起经济特区的文化使命,深圳明确提出要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深圳学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学派界定,“深圳学派”呈现出主动构建型,政府推动型、学科综合型、双类型性的鲜明特征,并具有区位环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优势,有理由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令人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而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儒家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更为突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因此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深圳特区文化——文学发展走出一条独具风格的道路。由于深圳人文、地理、历史诸元素的规定性,深圳都市文化与国内其它城市的个性显然是不一样的。独特的文化个性,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中的人们趋同的思想观念、文化活动所铸塑而成的。就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可以说是它的“精气神”,也是辐射都市文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具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思维模式、价值导向、流转机制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其和谐文化特质。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可以从融通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因子、整合中国现代和谐文化的创新成果、争取中国未来和谐文化的生态空间等方面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特质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90年代至当前,儒家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与之前的儒学复兴不同,当前的儒家文化的复兴立足于对于西方文化与政治联姻的文化政治这一霸权独白的挑战与应战。作为对于中西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在文化政治视域下当代儒家文化复兴正沿着儒教和政治儒学两个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豫商自古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处中原地带的豫商,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的儒家商业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对豫商经商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探析"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豫商文化的影响,分析"中庸思想"对豫商经济活动所起到的推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