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 ,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扩大内需是“十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十五”时期要采取有力措施 ,逐步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到扩大消费需求上。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来扩大内需 ,以加快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来推动投资需求结构的调整 ,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更好地结合 ,才能持续稳定地扩大国内需求。就扩大投资需求而言 ,要更加注重提高投资效益 ,优化投资结构 ,注重以政府投资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 ,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 ,使企业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并鼓励和支持非国有经济投资。…  相似文献   

2.
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我们在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收效不大,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对症下药,抓住扩大消费需求的牛鼻子——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进而提高其购买力。让老百姓的腰包迅速地鼓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内需的预期目标。一、扩大内需,重在扩大消费需求,在提高购买力上下功夫在投资和消费两个需求中,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意义。投资拉动如果得不到消费的导向和支持,这样的情况将在所难免:消费品大员积压、消费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生产资料生产的投资和扩大无法…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3):93-94
姜作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月29日,经济学教研部召开了研讨会,主题为扩大内需和国有企业改革。经过讨论,与会入员意识到扩大内需不是临时性措施,而是我国一种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我们长期发展的一个立足点。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实现今年确定的经济目标,一是要在注意扩大投资内需的同时,要注意扩大消费需求,注意开发教育产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二是在投资需求上,除了扩大政府投资之外,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社会投资;三是注意优化投资结构,注意对传统产业、装备工业的技术改造;四是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完善出口体制,进一步扩大外需。尽管国有…  相似文献   

6.
刘敏 《求索》2011,(8):43-44,8
消费需求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三大作用,即目标激励作用、市场约束作用与创新驱动作用。在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的过程里,要实现消费需求系统的均衡发展,保证消费福利的最大化,促进消费需求的帕累托改进。强调尤其要加大农村公共消费品投资力度,要引导消费者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要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未来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7.
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是拉动 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从近两年对 GDP 增长的影响看,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经济运行存在通货紧缩的特定条件下,必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从原动力上启动经济运行,同时着力于扩大出口需求,发展对外贸易,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要配合国家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挖掘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需求增加投资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是世界上各国政府惯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买方市场形  相似文献   

8.
辛其马 《创造》2011,(1):66-67
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中国向前进步的必然抉择。只有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9.
朱镕基总理在去年底为首都各届所作的经济形势报告会上提出,在新的一年里,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保持投资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深刻把握和对下一步经济工作方向的准确描述。 “两个良性循环”指的是通过扩大投资,鼓励居民消费,建立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出“两个良性循环”的依据是什么 ?在经济学一般原理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一同被认为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0.
贷款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贷款降息,从宏观上看,有利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未来,出口需求可能下行.消费需求保持稳定,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投资需求十分重要。贷款降息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投资成本,扩大其投资需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兴韵博士说。  相似文献   

11.
刘文学 《中国人大》2009,(19):21-22
“最终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扩大公共投资的同时,应将扩大政府支出的着眼点放在刺激最终消费需求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金硕仁建议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加速的时代,市场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指导方针.在当前投资持续高涨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投资、消费与GDP以及投资与消费的回归分析,纠正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旨在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驱力,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相似文献   

14.
通货紧缩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不平衡是形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治理通货紧缩应从优化投资、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出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解析消费需求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和专家在检验1998年刺激投资需求的政策绩效后认为,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在于,在刺激投资需求时,而未注重消费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1999年继续扩大内需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能否跟上和奏效。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找到导致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开出最有效的药方。那么,国人为何不愿意增加消费呢?当下有三种观点可以解释:(1)消费需求不足由收入分配所引起。根据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需求不…  相似文献   

16.
季辉 《群众》2023,(5):10-1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过程中“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列为今年重点工作首位。江苏优质特色农产品丰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农村投资潜力大的内在优势日益凸显,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业农村有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0,(7):95-96
宋立根、赵新峰在《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扩大内需,将成为引领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体。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针。要消除消费障碍,释放消费潜能,引导消费需求。把握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把握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者常把投资、消费、出口形象地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稳中求进,必须把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把扩大消费作为稳增长的基础,把增加出口作为稳增长的支撑。如此,才能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近日在贵州考察工作时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情况下,要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采取新的对策。要进一步从投资、消费两个方面扩大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外贸出口;同时,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  相似文献   

20.
胡进 《理论月刊》2002,(8):42-43
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是“热冷并存”。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效果明显,而对扩大就业、引致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乏力。而造成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就业、引致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乏力的原因又在于政策本身的不足和政策执行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