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建设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单位制的体制整合,政治国家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高度同构,这一时期的社会建设主要依附于国家政权建设和计划经济建设,体现着一种国家本位逻辑;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快速增长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社会建设则隐匿于市场经济建设之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以市场经济建设代替社会建设的市场本位逻辑;第三阶段则是进入本世纪初,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理念与施政方针,社会建设开始逐步获得一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标志着社会本位逻辑的回归。而展望社会建设之未来,以权利本位为核心特征的公民社会建设将是我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农业改革思路刘淑珍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改革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认识其产生的社会必然性和科学性。邓小平农业改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基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  相似文献   

3.
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理论创新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悄然兴起。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趋势是走向和谐——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社会全面进步”思想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实践上指明了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刻理解“社会全面进步”战略思想,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3,(10)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审视人、自然和社会,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在研究方法、研究旨趣和研究思维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以往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变革。其理论魅力和实践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即社会建设必须着眼于基于整体和要素互动的社会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必须在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中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转型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仍处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之中.在城乡发展的实践进程中,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本文在对社会建设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建设的"发展意蕴"、实践原则以及主要的几大实践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全面发展思想,其基本轮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步。为此,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实际,确立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指出了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研究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应用科学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结构意义上将社会理解为一种在矛盾运动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有机的整体构成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实践发展以及现实运动等诸多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使社会结构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新的内涵和形式,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层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当代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整体上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恶性运行向中性运行,并进而向良性运行阶段转化的过程。从社会转型的主体内容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和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至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批判市民社会的同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历史意义,并以一种新的唯物史观阐发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概念,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表述有所不同.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创新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社会公平问题发生了重大变迁。在经济增量改革阶段,社会公平被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在经济整体改革阶段,提出了兼顾公平的时代要求,但在优先次序的安排上,把效率放在了首位;在全面改革阶段,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目前,我国已将公平原则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中,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经典作家或党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或纵或横、或综或分的研究和阐释,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向德平 《探索》2002,23(1):17-20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6.
柏山 《大特区党风》2001,(9):18-18,17
经过八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阶段,从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到领导国家政权,始终坚持并实践着“三个代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江泽民总书记第一次把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归纳在一起,把发展牛产力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从而对党在新时期的建设提出了整体的要求,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杯准,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民主三种演变形式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分析,认为民主的涵义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提出,在民主诉求日益热切之际,当代民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在谋求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禀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经过30年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整体上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乔翔 《发展论坛》2003,(3):38-40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因此,深化对发展问题的研究,能使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规律及其未来走向,从而使我们建立起科学的发展理论,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这对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嬗变对当代发展理论与实践进程的一般考察,是正确理解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必要前提。从总体上,当代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论,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