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力”是问题设计对学科任务的驱动力度,好的问题设计能够点拨认知,启发思维,引发情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可以说,“问题力”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生发基点:解读教学情境情境是问题的生发基点,好的问题必有好的情境,教学情境设置要为问题生成做好必要铺陈。只有在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中,才能编制出逻辑清晰的问题,从而为完成学科任务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自觉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始终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自己的信条,并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不断认真学习和落实素质教育新理念,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推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和遵循“课程生活化,课堂活动化”的理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青少年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强调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知识都具有情境性。通过对2019年江苏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的赏析,感悟人文情境,实现核心价值引领,辨析法治情境,树立法治思维,巧设文化情境,厚植家国情怀,借用媒介情境,培育学科素养,从而体会中考情境式命题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理念的关照与呼应。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大单元教学”思想引领下,思政教师应打破教材常规顺序和思维模式,将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予以系统整合,贯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构建大概念、跨教材、跨学段的完整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并构建相应的真实情境,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学业质量测评中,设计体现“大单元”思想的教学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有效提升学生能力,使核心素养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2022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第19题的命题理念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细研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回归教材;情境创设多元,运用PISA测试理念,激活思维;优化活动设计,开展项目学习,学以致用;强化思维训练,注重高阶思维培养,助力“双减”。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创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情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对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教学生成,实现学生“境中思”“境中学”“境中做”。一、情境选择要贴近真实生活2022年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社会事物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与教学紧密相关的素材资源,重点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机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扩大学生知识面、融合理论与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提升他们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其规则、纪律等意识。  相似文献   

7.
法治教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小学启蒙法治情感,初中筑牢法治观念,高中深耕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情境、问题推进、素养达成等方面呈现连续性和进阶性,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学贵有疑,教贵设疑,设问是素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精准设问不仅是串联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意识、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台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精准设问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刻把握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启发性和价值性,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魅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课程,教师应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业的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关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是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之一。以“2022年北碚山火最美那群人”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作业案例,在育人点、结构化任务群、基于核心素养的立体设计以及基于成长需求的个性化评价等方面可以为跨学科融合实践提供思路,也可以为布置科学合理的跨学科主题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真实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真实生活并面向现实世界的学习样态,是涵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在真实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基于“真实情境”的大任务统整单元教学,依托“真实任务”的子项目开展课时教学,通过以素养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回应教材内容、以问题为链环培养高阶思维,让学习真实发生、素养真实生长。同时,教师设计简洁明了的评价量规,用评价驱动学习进程,从而让学生的成长真实可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道”的作业同基于“理解”的作业间存在着本质的分野,前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表层背记,后者则更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基于“理解”的作业设计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初衷更为契合。基于学生“理解”的教学设计需要将学生抽象的“理解”具体化,明确“理解”的具体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操作化的任务和可视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理解”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彰显,让学生的所学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搭建起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2023年山东省各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制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通过情境任务创设和答案等级描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考生核心素养达成情况,检测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合理拟定评分标准,科学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特别是“德法兼修”理念的凸显,对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们重新思考厘定“德”“法”的作用、把握处理好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新课标具有启示意义。基于“德主刑辅”思想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需要我们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申“以德为先”;提升教师的道德领导力,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价值引导作用;注重寻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的关联点,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强化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情感教育感化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思政学科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匹配性除了意指“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的互洽”,还内涵着依据课程标准的匹配性、命题立意的匹配性、能级要求的匹配性以及整卷与个别试题的匹配性等丰富意蕴。增强情境与任务匹配性的技术性要求主要表现在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静态匹配、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动态匹配以及整卷中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匹配等方面。对此,我们也需要强调命题教师的素养要求,增强学科测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杨洁 《湖湘论坛》2002,15(6):25-26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获得持久精神动力支持、实现法治的基本要件之一。欧美法治国家普遍将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道德范畴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应该肯定这种道德法律化对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德兼治的治国方略之后,已将道德放到与法律同样的高度,期待通过对道德的强化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是我国道德法律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只有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道德法律化才有实…  相似文献   

16.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新定位。议题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实施方案,成为广大高中思教教师探索新课改的主攻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对议题式教学进行的研讨课实践,以"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学议题的课堂教学为实例,以议题式教学的四个要素为主线,分别从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组织以及任务布置四个方面对哲学课堂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情境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即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呈现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成性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中的实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呈现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新结构教学评视域下,程序性教学依托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过程逻辑机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任务探究中生成与获取核心必备知识,实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到知识迁移,再到知识认同。其核心策略主要包括情境问题助建构,知识转换巧运用,多维对比促迁移,旨在促成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性的深度学习,指向能力进阶与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9.
辩题式教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于,课堂上学生围绕一个辩题,以个体性对辩或小组性对辩等不同形式展开争论和辩驳,不仅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活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澄清思想认识、实现自我修正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法治能力。在针对伦理排序的辩题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在针对两难问题的辩题中,强化法治行为能力;在针对抽象复杂的辩题中,提升道德和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20.
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中考的模拟性测试作为阶段性学业水平考试为广大师生所关注,它承担着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使命。因此,试题须基于真实的学科需要和社会生活创设情境,以指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任务设置实现试题“善”的价值引领,同时通过试题评价效能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悟”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