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斌 《理论探索》2006,19(4):44-46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康德问题":一是对康德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把世界历史目的从"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转变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的"永久和平问题"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消灭阶级斗争";三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基于自然法权的"国家的联合体"的方案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方案。马克思通过对"康德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应,建构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东方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百余年过去了,在落后的东方大国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笔者认为,揭示历史预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把握“卡夫丁峡谷”的内涵,对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将具有重大意义。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跨越”,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往往具有不同于世界历史一般进程的特殊性。所谓“跨越”,就是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同时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思想,体现了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和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研究视域转向东方社会,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内在的自我否定性、全球交往中生产力的传输、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存在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之后对中国近代社会有过一些直接的评论。发表这些评论的思想工具正是马克思当时业已形成的唯物史观,尤其是“世界历史”思想。梳理马克思从“世界历史”思想出发分析中国近代社会所作出的基本结论,对于现代中国选择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问题并最终提出“跨越”设想 ,是基于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双重需要。期盼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关注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实践动因 ;完善唯物史观 ,深化《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理论动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问题"进入马克思理论视野的根本前提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在世界历史视阈对"中国问题"的理论考察,不仅以"两极相联"为原则阐释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世界的深刻联系,更重要的是公开表达在"中国问题"上的价值正义,从国际维度对"中国问题"的异质性做出论证性揭示。当今时代,与世界文明进程相交融,坚持话语创新,丰富"中国话语"理论体系,增强国际范围的中国话语主动权,这是合乎马克思"中国问题"理论逻辑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真正的民主制”思想中蕴含着清晰的致思理路,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为逻辑主线,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逻辑延展,最终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逻辑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思想的当代表达,既与“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又从目标定位、关注视角、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早期从扬弃"绝对精神"外化的历史到关注西欧民族国家的历史,从资本主义地域交往扩大的历史再到晚年关注东方社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深刻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并且在与全球化的互构过程中深化了世界历史的空间维度,在对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关注中进一步凸显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历史的目标愿景具有建构性作用,有着破除中心主义论调的现实力量;展望了一个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并为之努力的更美好的世界,指明了通向共产主义未来图景的重要的"阶段性过程"。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和评价晚年马克思针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而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从基本方法论角度来看,这一“设想”可以和邓小平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战略抉择一脉相承。“跨越论”设想在开阔的现代世界历史视野中集中思考了落后国家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问题。邓小平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的“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突破了西方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发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由"地域性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从"世界历史"理论的主体维度、客观维度、历史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观照当代中国的开放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开放发展的价值、观念、战略、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刘小威 《学理论》2013,(19):31-32
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其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的一种理论反映,是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中国”实现方式及其当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它把党的建设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正确把握其内涵、依据和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内涵来看,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的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重在把握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的客观依据,不仅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禀赋所决定,而且存在于解决我国问题的实际需要之中,其可能性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之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索引     
凡偏本索引原文者,请与编辑部咨询室联系.私(北京1122信箱) 总论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阎希伦//聊城党政学刊, 1991。1.39~41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高昌礼//山东 社会科学(济南),1 901一i~6曲折不是失效坚持就是胜利: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体会/李成宝//文明导报(广州),1991.9.13~14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西峡谷”设想是东方社会 的津展道路吗?:所谓“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质疑/葛橱先//现代哲学(广州),1。。1.:.1。一24奋中国革命的两盆任务与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学习毛 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