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犯罪形势不容乐观,而此时刑法修正案(八)却将我国原有的68项死刑罪名减至55个,取消了包括走私文物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共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也使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对于死刑和人权问题的重视.基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死刑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手段存在也是具有相对合理性的,因此当前我国应在限制死刑这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刑罚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米震 《求索》2013,(8):189-191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权。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它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几千年后已摆在首位的刑罚制度,死刑做为一种形与刑法相依存已有着悠久历史。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死刑已被质疑,其存废之争连续不断。在死刑罪名与适用数量居世界之首的中国.面对国际人权法以及国际人权运动对死刑废除的要求。同时直面我国司法现状,如何在目前保留死刑的前提下充分保障死刑犯的权利,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的新发展,它既是刑事司法政策,也是刑事立法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首先要求形成一种合理的刑罚结构,这是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础。文章仅探讨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下,如何完善我国刑罚主刑中的死刑制度,并针对死刑制度的弊端,提出修改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实现刑罚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终生监禁制度具有反腐败和死刑替代措施的双重作用。终身监禁制度是死缓的一种执行方式,刑罚严厉性是介于一般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中间刑罚。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终身监禁制度符合我国的刑罚体系,能够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符合我国严格控制并减少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未来的立法修改方向上,针对短期内难以废止的死刑罪名,可以在保留死刑的框架内设立终身监禁制度,扩大终身监禁制度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死刑产生后的几千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没有人质疑它存在的合理性."近代刑事法之父"贝卡利来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尖锐的批判,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本文着重探究贝卡利来主张废除死刑的积极思想,以期对死刑制度进行理性的再反思.  相似文献   

6.
死刑缓期执行(简称"死缓"),是我国独创的刑罚制度,是我国关于人权保护在刑法上的体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我国的现实状况却不允许我国废除死刑。死缓制度的确立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死刑的适用率,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与国际立法趋势相同。死缓制度作为我国独创的刑罚制度,在社会上既起到威慑作用,又有利于保护人权,是符合我国法制要求的制度。为了更好地适用死缓制度,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把握死缓的适用标准以及适用的法律后果,保证死缓制度的正确适用。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对死缓制度的适用作出论证,希望可以为完善死缓制度,为其在现实中的适用起到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死刑存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是刑罚之极,所以又称为极刑。综观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渊源,不难发现都有死刑的规定,可见死刑又是一种最为古老的刑罚。死刑以其最强的严厉性,最大的威慑力,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各国刑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在惩罚与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死刑在刑法上的规定和司法中的适用便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764年贝卡利亚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了限制和废除死刑的观点,从此引起了国际上的死刑存废问题的大论战,至今已持续了二百多年。现在世界上已有一部分国家废除了死刑,还有相当多的国家仍然保留着死刑。下面谈谈死刑存废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死刑制度的存在还有相当的必要性.严格限制、减少死刑适用,务实稳妥地逐步废除死刑,符合国际社会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刑罚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国情民意,符合人权保障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马洪伟 《求索》2013,(8):192-194
死刑是刑罚的极致手段.不可逆转。在死刑须被废除的理念和趋势下,正确的选择是从控制死刑开始,逐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的。中国死刑制度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死刑控制方式是多元的,具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处理方式和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死刑存废问题已成为中国刑事领域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废止死刑制度不仅符合人权理念的发展趋势,也符合重预防、轻刑罚的思想。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应当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规模,真正做到"少杀、慎杀",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们对死刑替代措施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对其设立目的、设立要求以及方案设计思路等方面已基本达成一致,死刑替代措施的设计方案反映出学者们对死刑替代措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在现有刑罚体系下,应逐步完善并严格贯彻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使无期徒刑担当起死刑废止后最严厉的刑罚,实现死刑替代措施的设计方案所追求的效果,无须刻意去寻求一种新的刑罚方法或对无期徒刑进行"过度"改造。  相似文献   

12.
死刑又叫生命刑或极刑。它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维护其统治的最严厉的暴力手段。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刑罚方法就被统治阶级广泛适用,从未间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资产阶级出于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的终身监禁,其法律性质在动态上表现为"终身监禁是死刑缓期执行制度一种情形的例外规定",在结果意义上表现为"不得减刑、不得假释的无期徒刑"。有些学者将终身监禁表述为一种"特殊刑罚措施",这种"特殊性"应当就表现在终身监禁与死缓制度、无期徒刑执行制度这种动态上和结果意义上的联系上。在重大立功的适用方面,死缓期间犯罪人有重大立功情节,应当在缓期两年期满后减为有期徒刑,但是在无期徒刑执行阶段,终身监禁者不得因重大立功否定终身监禁具备适用的法律依据。终身监禁与死刑的废除紧密关联,在部分废除死刑罪名的当下,应当整合终身监禁与限制减刑的价值功能;在未来死刑全部废除的情况下,可以将终身监禁作为一种独立的刑罚种类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刑罚的文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维护君主专制、作为刑讯制度的思想基础及其自身的绝对化,它对酷刑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广泛地存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的社会记者,我从90年代初开始接触毒品采访。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笑声的恐怖世界。当死囚押赴刑场时,我见到一个个年轻人因触犯中国的法律被判死刑。(最高刑罚是海洛因贩毒50克就处以死刑)。我看过这样死去的人,也见过在殡仪馆墙脚下躺着如一堆烂布、草席的年轻生命。  相似文献   

16.
死刑由兴到衰 ,经历了报复、威慑、等价、矫正、折衷时代 ,其根本动因在于经济的渐进性发展。适应当代国际社会死刑轻缓化的趋势 ,在中国建立科学的轻缓的死刑制度 ,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刑事法律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刑罚轻缓化的浪潮中,对我国刑罚体系的反思是刑罚改革的必然要求。刑罚体系的反思,必须正确认识刑罚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刑罚理念。目前,我国刑罚体系存在着死刑过重、生刑过轻、非监禁刑适用较少、刑罚结构不合理、各刑种衔接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现行刑罚体系的重构应当从限制死刑、提高生刑、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和完善资格刑等方面入手。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将促进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孙达丹 《前沿》2010,(8):151-153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篇《双城记》充满了监狱和死亡的场面,涉及了大量的法律元素,还原了当时法律界的诸多场景。在作家笔下,死刑已经成为表演。本文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场景,从法学视角对死刑制度及其作为景观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作者的刑罚观及其人道主义理想。最后阐述死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在我国,缓刑制度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轻重有别的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适用缓刑,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缓刑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它的创制与运用本身就意味着刑罚公正、谦抑与人道的价值取向。本文即从刑罚的公正性、刑罚的谦抑性以及刑罚的人道性三个方面对我国缓刑制度的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慎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残忍的刑罚制度和充满温情的慎刑思想并存。其慎刑思想体现在对于死刑确定了核准、复核和复奏制度,徒、流案的管理、审级和复核制度体系严密,监察制度发达。中国慎刑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古代天道思想、儒家“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