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群 《传承》2014,(10):148-149
从贵州等地迁徙到桂西的仡佬族人,随着民族历史不断发展演化,他们的信仰理念从多神到祭祖、祭树神的崇拜,不仅成为维系民族自信的纽带,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桂西仡佬族的民间信仰中包含着发源于商周时期的"和合"思想,把当地族人团结成和睦、融合的有机整体。"和合"思想成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2.
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4):125-129
仡佬族民间文学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现就已出版的部分仡佬族民间诗歌、传说、故事,来分析仡佬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区域性特征———生存环境、图腾信仰、思维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历史变迁中体察仡佬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宽容开放、博大善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和湘西丘陵地的土著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国,其主体民族濮人即为仡佬族的先民。魏晋至唐宋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僚人,是从濮人中发展出来的。自南宋起史籍上出现有仡佬族之称,仡佬族的族源与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夜郎自大”的典故,素已脸炙人口,但夜郎国主体民族的后裔,仡佬族的历史,有待深入研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仡佬族的分布区域变化很大,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而人数则趋减少。解放以来,仡佬族是全国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仡佬族53,802人。以贵州仡佬族人数最多,达51,204人。其余分布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本文仅就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试作粗略的探讨。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探讨范围仅限于仡佬族的主要居住区域。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历史,亦略涉清代以前仡佬族的分布情况及其居住区域的建置沿革。  相似文献   

4.
仡佬族是一个居住比较分散的民族,与汉、彝、苗、布依、壮等民族形成交错杂处的局面。历史上仡佬族曾是我国南方一个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有本民族共同语言,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只有分布在贵州中西部以及黔、滇、桂毗邻地区的散居仡佬族仍有少量保存母语,其余均已转用汉语。本文对近现代散居地区仡佬族的母语使用状况及其双语制和双语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月 《传承》2013,(6):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余群 《传承》2013,(4):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勘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关帝文化及其在台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帝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关帝信仰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关帝集忠、勇、仁、义、礼、智、信于一体,一直成为各行各业所推崇的一种精神。至今关帝已是东方职业伦理的化身,成为世界华人共同信奉的神。学术界、宗教界对关帝的精神、行为、品德等研究认为,关帝信仰的深层现象是个民族文化问题,并已形成发展为关帝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仡佬族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于1994年5月17日至18日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召开,到会省内外代表212人.仡佬族先民濮人、僚人,曾是古代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族群.很早就定居在今贵州境内及广西、云南、四川和湖南相毗邻的广大地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情况使人口发生变动,到解放前夕,仡佬族已成为国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仅有5.3万余人.随着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经过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份工作,恢复仡佬族民族成份的仅贵州省就有24万余人,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430519人,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道真、正安、松桃、江口、思南、石阡,云南、广西.四川三省也有少数分布.戴裔煊、凌纯声、芮逸夫、鲍克兰等中外著名民族学家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对仡佬族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僚族研究》、《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僚为仡佬试证》等.解放后,写出了《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  相似文献   

9.
卤脉龙王崇拜是旧时云龙县产盐区最重要的信仰仪式。它改变了多数人认为的传统意义上龙为专司雨水的神灵的看法,而成为保佑盐业兴旺的盐神。同时,它也是守护本村本寨百姓的本主。另外,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卤脉龙王的信仰仪式中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呈现出"多神崇拜""多教合一"的特色。考察卤脉龙王宗教信仰仪式及特点,探寻其间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民族心态、民族习俗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群 《传承》2014,(4):108-109
桂西仡佬族人的民间信仰保持着原住地的本来滋味,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探求仡佬人祭祖、拜树、敬狗等民间信仰的渊源,体味仡佬族人不畏困苦,艰苦创业,忠厚传家,诚实守信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可更深入地了解桂西仫佬族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1.
仡佬族是一个很早就定居在云贵高原上的古老同族。依据史料,仡佬族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和仡佬族三个时期。在云南和贵州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开发这片高原的传说;说明仡佬是很早就在云贵高原上生息繁衍的民族之一。 仡佬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与其它一些民族相比。有不少独特之处。仡佬族的道德及其观念就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仡佬族社会中个人、群体的行为规范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所内涵的传统的力量在仡佬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神信仰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遭到西方宗教强势侵袭时,广西博白客家坡头村民为继承传统文化,将"田头社王"改称"福德正神",由"农业神"变身"全能神",与上帝神分庭抗礼。通过不断调适和创新,坡头村社祭习俗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乡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育乡民地域认同和互助互惠等方面均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福林 《前沿》2014,(17):85-87
有历史的民族都是从传说中来的,也都是从宗教信仰和神之中走出来的。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历史和神话,也有专属于自己的信仰和神。原初的制度、法律也出自信仰和宗教。布朗族作为云南土生土长的特少民族,经过历时与时间的积淀,对古老的传统和习俗做了很完整的保留和传承。正是有了这样完整保留和传承,布朗族人的小社会才和谐,才有序。  相似文献   

14.
杨军 《今日民族》2006,(7):43-45
纸马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系,至今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汉、白、彝、纳西、藏、傈僳等民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它是民间信仰体系中诸神灵形象的外在表现,从中原传入云南后,保留了大量的儒、释、道神灵外,也兼容了各民族信仰的神灵,种类不下千余种。那一张张跃于土纸中的神佛像,古朴、稚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黔中道"(主要在今贵州省境)没能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唐宋时期的历史情况相当模糊,学者对该地区的民族状况也颇难梳理出一个脉络。笔者据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黔州所载其所"控临番十五种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溯下连,大致梳理出了唐宋时期"黔中道"的民族概况:在唐初可以说是仡佬族先民——牂牁蛮、柯蛮、葛僚、尚抽、勃傩、白虎各族的天下。唐中期昆明之裔的乌蛮六部自滇东向黔西及黔南发展,"侵地数千里",牂牁蛮大受削弱。五代末,布依族先民——提和俚人从桂北进入黔南,也占去仡佬族先民不少住地。原已居住在黔东南之侗族先民——蛮蜒在唐代也有较大发展,后更向北进入黔州。苗族先民没夷虽在唐代仅居五溪上游,但在宋代却向西有较大发展,其中田氏、冉氏也在黔东北日益壮大。而属于仡佬族先民的柯蛮和自蜀南迁居黔北的葛僚杨氏在宋代都有所发展,但自元明以后日益衰落,逐渐在贵州世居民族中从人数最大降为最少。  相似文献   

16.
仡佬族高台舞狮这一民间体育表演项目,蕴含了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典型代表与载体,现已濒临失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寻仡佬族高台舞狮文化的本质,对研究仡佬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黎族织锦大量出现"人形纹"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黎族民间和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从祖先信仰这一角度,认为黎族织锦"人形纹"深受黎族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信仰"这一文化因子的影响,是这一民族心理和原始宗教观念的外在反映,从现实的功用看,对祖先的追忆往往是氏族人群调整社会关系、加强族群、群体认同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团结血缘共同体和识别外族的作用。织锦纹样成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他者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申健强  申利丽 《前沿》2011,(18):135-137
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留存最多、最精美的仡佬族民间工艺要数雕刻。这些雕刻工艺,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是中华民族之瑰宝。然而,仡佬族雕刻工艺却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所以,必须把仡佬族雕刻艺术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创立各种保护措施,形成一系列继承和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的长效机制,使这一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仡佬族在古代分布于今之湘西、川南、滇东北及贵州全境,曾是祖国西南地区史不绝书、人数众多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仡佬族于人口数量、分布区域上均发生巨大变化:仅有五万余人的仡佬族人民,散居在贵州省的松桃、遵义、仁怀、金沙、织金、黔西、清镇、平坝、安顺、普定,镇宁、紫云、兴仁、贞丰、关岭、晴隆、六枝、水城、大方、纳雍和云南省的富宁、广南、文山、麻栗坡、马关以及广西自治区的隆林等县市内。他们与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壮族等交错杂居。大分散、大杂居、呈点状分布是仡佬族居住状况的特点之一。这一分布特点,导致仡佬族内部联系十分薄弱松散,各地之间往往互不知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仡佬族研究的历史,阐明"六山六水"调查在仡佬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