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滕子京而作。面对北宋国事江河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认为包括从政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国计民生为念。此文被传诵千古,在客观效果上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影响至今不减。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写景抒情,典型细致。文章把叙述、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面,抒发了他“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批判了封建士大夫浮沉宦海、追逐名利、患得患失的狭隘的忧乐观。这篇散文名作,是否符合史实?近来有人宣扬其 “是非观好”,笔者更不敢苟同,特草此文,试从历史角度,作一番考察。 《岳阳楼记》第一段提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与史实有很大出入。范仲淹在奏疏里曾  相似文献   

3.
观岳阳楼记     
正秋风萧瑟,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登上了千古名楼——岳阳楼实现了多年夙愿。我伫立岳阳楼上面对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遥想九百五十多年前,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此主持修缮城池,当面向洞庭湖的西城门——岳阳楼告竣时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去邓州请范仲淹为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的情景那可能是一个黄昏,在范仲淹修建  相似文献   

4.
旧曲新翻杨柳枝──平阴县全方位目标管理推行散记本刊记者理智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8个字,来简括腾子京任太守一年来巴陵郡的变化。949年后的1995年仲夏,山东省平阴县的干部群众们,又几乎异口同声地以同样的8字...  相似文献   

5.
刘培植同志的新作《治本富民强国疏》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有幸当了第一读者,先睹为快。 一位高龄长者,不断有新作问世,实在难能可贵。这已经是作者的第十二本著述了,可喜可贺! 翻阅《治本富民强国疏》的手稿,使我想起北宋的杰出人物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里吐露自己的心思,说他曾琢磨过古代“仁人”胸怀,而且为我们塑造了“仁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商秋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这就是讲的政绩。膝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也是讲的政绩。相比较起来,我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更全面、更科学,更值得探讨,也更能给我们以启发。“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做政绩首要标准,在当时那个社会十分…  相似文献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名句出自《岳阳楼记》。千百年来,范仲淹的这篇作品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而愈显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名作,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抒发了古代为官者高尚的思想追求。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还提出了"政通人和",将之作为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衡量政绩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
芷草之溪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写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近代著名文学巨匠沈从文在名著《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23日,筹划了半年之久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赴闽东考察团”终于成行,其中周宁县为这次考察的重点。我未去过周宁,但对周宁山水之美早有耳闻。黄国盛教授多次赴周宁考察,他与傅朗教授发表《闽东也有西双版纳》一文,在周宁传诵一时。黄教授在山清水秀的闽北地区长大,但却对闽东山水赞口不绝,对周宁更是情有独钟,他对周宁文化山水绘声绘色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刘建林 《台声》2013,(3):47-48
中国历史上以一篇好文章而名垂千古的人,除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范仲淹,还有清代台湾的郑用锡。陶渊明的一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记》,经过一千五百年岁月的打磨,仍是盛名不衰。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传唱千古,没有因为历史变迁衰落、淘汰,反而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旺盛的生命力。郑用锡的一篇《劝和论》吟唱百年,至今影响着台湾地区的民族给鸶.仍然静学着智彗的*芊.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通俗文学家,他编纂的“三言”代表着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通俗形象,贴近市民思想,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强调小说规范世道人心的教化功能的进步的文学观。《滕大尹鬼断家私》一文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文收录在《古今小说》的第十卷,《古今小说》在刊印时改题为《喻世明言》,作为“三言”的第一言行世。这个题名很明白:所谓“喻世”,意在表明冯氏的编纂目的是劝喻世人;所谓“明言”,“言”指故事,而“明”则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取其可以导愚也”。总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愚昧民众,以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13.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文因楼作,楼以文传,“先忧”“后乐”成为千古绝唱,尽够天下文人志士抒情言志,各浇自己胸中垒块,这是名楼效应! 今日岳阳,被国务院列为长江内陆开放城市以来,不仅经济建设热浪扑人,而且人才开发大战犹酣。在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翻检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天祥《正气歌并序》、梁启超《少年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01,(5)
范仲淹自四岁随母改嫁到长山县河南村(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少年立志苦读,成为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笔者已在《范仲淹与邹平》一文中介绍了他的成才之路;在《范仲淹名扬九州》一文中介绍了他的卓越政绩。范仲淹忠实实践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教:大丈夫在世,当修身、齐家、治国、  相似文献   

16.
北宋名臣范仲淹(公元989 ̄1052),字希文,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良将,在庙堂为贤相,在文坛为大家。脍炙人口、孺幼皆知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他的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是震烁古今,义薄云天的惊世名言。毛泽东曾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矗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始建于唐朝,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因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而出名。系纯木结构,重檐盔顶,主楼3层,通高19.72米,黄色琉璃瓦顶。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内藏12块檀木板刻《岳阳楼记》全文,为清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张照所写。  相似文献   

18.
宋代贤巨、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历代为官者的座右铭,其实他的另一不被人们所熟知的名言“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更具道德和人格的力量。范仲淹所说的“私罪”,是指为个人的私利而获之罪;“公罪”则是指为国家出以公心得罪了某些权贵所获之“罪”。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一生遵循自己的人生准则,为此他曾三次蒙受”公罪”,被逐出京城,滴贬边州。据史载,范仲淹的第一次遭吸是在宋仁宗时,宰相吕秀简利用权势排斥异己,安插党羽,致使朝政腐败不堪。景仿三年,范仲淹画“百官图”呈送仁宗,…  相似文献   

19.
这个题目其实是不通的,智慧是无知觉的,应当说有智慧的人的苦与乐的感觉才是,我用这题目也只因为它新鲜形象而已。生活中,人们常常羡慕那些聪明人,他们做事往往事半而功倍,一个点子,一个窍门,就使他们成名成家,发财致富。因此有智慧的人是快乐的。看过一个故事,印象很深。清代,湖南的岳阳楼曾一度出现危情,柱歪了,墙向外扑,这是从宋朝起即是名满天下的楼,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登楼揽胜后,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使这座楼也成了千秋名胜。这样一座楼,…  相似文献   

2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句名言,一直被世人传诵和推崇。他能到达如此境界,与他严格“自计”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范仲淹十分注重自律,每晚都有“自计”的习惯。所谓“自计”,就是自忖、估量自己,给自己做总结,看自己拿的俸禄和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否相称,亏不亏心。若相称,“则鼾鼻熟寐”;反之,“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一个千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如此自律自省,对我们不能不是一种启迪和鞭策。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不妨借鉴范仲淹的做法,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认真作好“自计”。经常想想自己入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