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世百题》是中国当代杂文大家余心言新近成书的杂文选集。书中收杂文百余篇,其中大部分是他为本刊“天下事、身边事”栏目撰写的独家稿件。为此,作者在《处世百题》一书序言中写道:“文章曾经陆续在辽宁《共产党员》杂志上发表过。感谢辽宁《共产党员》杂志编辑  相似文献   

2.
朱健国 《唯实》2003,(10):95-96
本刊原杂文栏目编辑张彦加同志因病于今年 7月不幸去世。张彦加同志主持杂文栏目 1 2年里 ,用创品牌的敬业精神打造杂文栏目 ,取得了公认的效果。他的英年早逝 ,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惋惜与痛心 ,现发表著作家朱健国先生写来的悼念文章 ,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4.
霞飞 《世纪风采》2007,(11):31-31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5.
一、一种误解说杂文是投枪匕首,大概有多半个世纪了吧.尽管如今还这样说,而且《鲁迅选集·杂文卷》的封底上印着匕首形图案,但不少人还是对“投枪匕首”怀疑起来,甚至讥嘲起来.某读者称一位老杂文作家的文章是投枪匕首,这位老杂文作家大概因为对这一提法极不满意吧,就挖苦了对方一句:“我又不是开兵工厂的!”  相似文献   

6.
前言这套书称为《胡绳全书》而不是“全集”。《全集》应该点滴不漏、无所不包地把一个人的全部作品编在里边。坦率地说,出这样的《全集》,我不配。《全书》也不是《选集》。《选集》应该把一个人的著作的精华编在里边。如果是出我的《选集》,其篇幅不可能像现在的《全书》这样大。这里所谓《全书》,是界于《全集》和《选集》之间的一种文集,比较完全地反映了作者一生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集子。《胡绳全书》包括作者从1935年起60年间的大部分作品。按照作者的意见,没有收入1935年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并将现在还能收集到的1935年以后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唯实》1994,(2)
毛泽乐曾这样说:“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没有这个自由,写杂文不容易呀!”(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的谈话)柳琪著文认为毛泽乐的许多政论、时评、演讲、谈话、书信等等,都是论理性和文艺性高度统一的杂文佳作.就以《毛泽东选集》五卷中及其他一些谈话、书信、按语等30多篇杂文为例,这里面就有政论、文选,有随感、短  相似文献   

8.
《前线》1993,(7)
由北京市杂文学会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学习与研究》、《阵地》、《宣传手册》、《杂文界(北京版)》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北京杂文奖”日前评选揭晓。胡昭衡、高扬、李志坚、段柄仁等领导同志向获奖作者颁了奖。我刊有5篇文章获奖.特等奖:《“神仙打架”与“凡人遭殃”》作者康凯。二等奖:《美哉!大勇者》作者史继中。《“774现象”和“南飞潮”》作者黎里。《“万金油”·“卖馅饼”·“跳蚤市场”》作者童梅。三等奖:《股民亦有高风险》作者曹宪文。  相似文献   

9.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9,(11):48-49
2009年第9期的《炎黄春秋》发表的由张彦编译的文章介绍:1949年1月12日,历史悠久的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转载了《纽约星报》邀请代表各种政见的几位美国远东问题专家举行座谈的记录。他们讨论的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胜利?”60年后的今天,重读他们当年说了些什么,仍旧发人深思。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作者):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某些迫切需求的纲领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1.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者高玉宝,相信读者一定不会陌生。1949年至1951年,文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一不留神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主人公、作者三者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文字版本。仅汉文版一种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余万册。在我国出版史上,除了领袖“选集”与“字典”,几乎没有哪本小说拥有如此高额印数。《高玉宝》一书手稿,后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半夜鸡叫》、《我要读书》多年来一直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并被拍成木偶…  相似文献   

12.
刘诚信 《唯实》2001,(1):70-71
唯实杂志拟于新世纪伊始 ,每期推出一位中青年杂文作家小辑 ,同时配发一篇评论。我以为此举颇有意义 ,不仅能向广大读者集中地提供一位杂文作家的代表作 ,且可促进杂文创作与评论之活跃。但当其责编张彦加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第一篇评论时 ,我的确有些踌躇 :这评论难写。难就难在当今的许多评论或序跋都写成了一味“捧场”和“唱赞歌”的应景式文字 ,“吹鼓手”式的个人作品评论多了 ,评论所处的位置也尴尬起来。好在 ,杂文的灵魂是批判精神 ,杂文作者最喜听真话 ,又因要评论的是相识十余年的铁志的作品 ,写起来不必有所顾忌 ,便应允下来…  相似文献   

13.
朋友打来电话,说:《当代思潮》1993年第5期发了文章,好象是在批你。找来一看,果不其然。文章署名艾农,文章题目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科学根据吗?》。《当代思潮》的这篇文章有一种“大批判”的架势。但遗憾的是被作为批判依据的,则只是《文摘报》的片言同语的摘录。而事实上,笔者对于政策与对策的关系曾多次发表文章作过讨论,批判者何以舍弃这些详细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著不加批驳,而从《文摘报7)的摘录中找岔,实在是不大好理解的。例如,《当代思潮》以所谓“刨祖坟”为名批判笔者从理性预期学派那里找到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4.
杂文与评论     
杂文,是一种边缘性文体,是说理与形象相结合的一种体裁。瞿秋白为鲁迅杂文选集作序时说:“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这里以论文为中心词,杂文是论文的一种具有文艺性特点罢了。也有人提出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这似乎又前进了一步,文艺(诗)与政论平分秋色,但很难给它定性和归类,也给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困难,有人把它当作评论来写,有人把它写成诗。而鲁迅自己的意见呢?他在给徐懋庸的《打杂集》作序时说:“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的作文,却没有一个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但是,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  相似文献   

15.
《唯实》2002,(1):84-84
1.《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命题创作的思考》,作者陆建华,原载2000年第10期,《 文学报》2000-12-07摘要转载。2.《意见与期望──在全国杂文随笔编辑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刘成信,原载2000年第1 1期,《杂文选刊》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3.《可贵的“思想芦苇”──评朱铁志的杂文创作》,作者刘成信,原载2001年第1期,《 杂文选刊》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4.《悲天悯人 大起大落──焦国标杂文创作简评》,作者李君,原载2001年第2期,《杂 文选刊》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5.《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作者潘多拉,原载2001年第3…  相似文献   

16.
徐强 《唯实》2003,(5):92-94
中国是诗的国度 ,也是杂文的国度。《诗经》里有一些篇章 ,比如《相鼠》 :“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我觉得就是很精彩的杂文作品。从国风中燃起的杂文火种 ,虽然时明时灭 ,历经风雨 ,但却顽强地穿越了千百年来的浩瀚时空 ,薪火相传 ,绵延不绝。现代杂文由于鲁迅的积极倡导 ,身体力行 ,无论题材还是样式 ,都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堪称当代杂文之滥觞。郭沫若尝言 :“鲁迅之前 ,无一鲁迅。鲁迅之后 ,无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风骨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为了正义公理、自由民主而摇…  相似文献   

17.
刘成信 《唯实》2002,(12):81-83
作为杂文评论工作者、《杂文选刊》杂志的编者 ,我几乎每天、每月、每年在与身边的同事、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的与会者交谈杂文作家及其作品 ;同时 ,每与杂文作家、作者、杂文编辑及杂文读者通讯 ,也都离不开对一些杂文作家及其创作谈些个人的浅见与感受 ,就像朋友们说的那样 :不论是“写”还是“说” ,都离不开杂文。于是 ,日积月累 ,就形成许多不成形的“评点”。现根据朋友们的建议 ,稍加整理 ,收集于此 ,权作对杂文的学习、研究心得 ,并就教于各位杂文作家和读者朋友。顺序完全是根据资料的整理先后排列 ,无任何用意。魏明伦  他可谓两…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同时,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据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卷,第624页)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目标,无疑是对中国现实民主生活…  相似文献   

19.
梁衡 《新湘评论》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