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女性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犯罪性质和危害日趋严重。其主要特点是: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水平偏低;2、中青年女性占大多数。女性犯罪的类型:1、以杀人、伤害为主的暴力案件;2、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3、性犯罪。侦审女性犯罪时,要依据女性犯罪的特点、类型,犯罪后的矛盾心态,积极引导,注意证据的调查掌握,破除侥幸心理,使各类女性犯罪案件在科学的侦审要领中破获。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相对贫困导致外来人口犯罪的客观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控制机制因素、地缘因素、就业因素和社会消极因素;主现原因包括心理承受力和心态、受教育程度。外来人口犯罪的特点表现为作案手段简单,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以宗亲或同乡关系为纽带结伙作案。作案类型主要是盗窃、抢劫、诈骗和伤害。抑制外来人口犯罪应发展经济,有效地控制贫富差距,防止两级分化;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抓,保持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教育农民;完善城市治安防范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云南某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员文化层次极低,以农民、学生和社会闲散人员居多,犯罪类型以盗窃、抢劫和伤害最为突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化水平、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司法机关的社会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犯罪嬗变的历史根源和嬗变特征出发 ,提出农民犯罪长远警务控制的措施 ,即改打击为主为引导为主 ,由打击犯罪转变为预防和控制犯罪 ,开展普法教育 ,提高农民守法意识 ,建立社区化管理机制 ,加强外出人口管理以及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有组织犯罪成员主要为当地农民,初中文化、初犯、主动参加者占多数,且81.9%的人从犯罪组织中获得了经济利益;黑社会性质组织占78.6%,罪名主要涉及伤害、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聚众斗殴、抢劫、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手段主要使用管制刀具、钝器、枪支弹药等,涉黑行为主要涉及销售业、娱乐业和餐饮业(占89.3%),其92.9%的活动局限于本省范围。被害人与加害人关系属于陌生人的最多,熟人也占一定比例,被害人职业分布较广,其比例差别不大,所遭受的人身侵害多于财产侵害,并以轻伤为主;被害人获得赔偿的比例不高,大致占35%左右。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毒品犯罪发展有这样一个趋势:“农村包围城市”———犯罪主体以农民为主,区域是从农村逐步向城市扩展。尽管农村毒品犯罪的基本原因大致相同,但不同地区又有其特定的因素,豫皖农村毒品犯罪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受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的影响,农民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进一步找出不同时期和不同时间内农民犯罪的主要原因。一、农闲时易发案件的主要原因 通过多年来对农民犯罪统计的情况看,农闲时节发案数占全年发案数的80%左右,其中盗窃、伤害、抢劫案件较为突出,其原因是: (一)农忙时农民经常起五更搭黄昏,疲惫不堪,故农民犯罪分子作案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而农闲时多数农民则整天无事可作。人闲生是非,充足的时间为他们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从受害者被侵袭的原因分析,农闲…  相似文献   

8.
①我国的有组织犯罪从发展过程看 ,经历了初步发展、销声匿迹、死灰复燃和逐渐蔓延等四个主要时期 ,并出现国外有组织犯罪少有的断链现象 ;②从成员构成看 ,其核心成员主要以“两劳”释解人员和受过打击处理的惯犯为主 ,其基本成员主要以无业、失业青少年和闲散农民为主 ;③从组织形式看 ,大都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层次和相应的内部规章或约定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密性 ;④从犯罪内容看 ,以盗窃、抢劫、杀人、诈骗、绑架、敲诈勒索、拐卖人口、走私贩毒等犯罪形式为主 ;⑤从犯罪形式看 ,逐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 ;⑥从活动方式看 ,敢于以武装化、公开化对抗执法部门 ;⑦从经济基础看 ,处于经济积累的初始阶段 ,有的开始谋求合法身份的掩护 ;⑧从政治渗透看 ,开始注意寻求“保护伞” ,其危害重点在农村基层政权 ;⑨从全国发展看 ,各地差别很大 ,有朝着联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娱乐性等特征,因而与农民犯罪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发生内在的联系。大众文化与农民犯罪的发展轨迹具有同步性。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农民犯罪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犯罪总量上升,性质愈来愈严重;侵财犯罪和性犯罪增多,且日益多样化;团伙犯罪增多,并日益呈有组织化;流动犯罪增多,并日益向城市发展;财产犯罪增多,社会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相对贫困导致外来人口犯罪的客观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控制机制因素、地缘因素、就业因素和社会消极因素;主观原因包括心理承受力和心态、受教育程度。外来人口犯罪的特点表现为作案手段简单,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以宗亲或同乡关系为纽带结伙作案。作案类型主要是盗窃、抢劫、诈骗和伤害。抑制外来人口犯罪应发展经济,有效地控制贫富差距,防止两级分化;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抓,保持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教育农民;完善城市治安防范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其文化背景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较大的变化,导致出现文化冲突乃至心理冲突。文化冲突引发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导致行为失范,成为诱发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加速文化融合,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预防和减少农民工犯罪,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立法者设立虐待罪是为了加强对家庭内弱势群体人身的特殊保护,将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不符合其他犯罪而又长期存在的轻微伤害行为用法律加以规制,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等罪是位阶的关系,对董珊珊被殴打致死的恶性故意伤害案件,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和虐待罪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3.
在危险驾驶罪增设之前,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飙车”与“醉驾”同无照驾驶、超栽等其他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一样,只是作为交通肇事罪成立的前提条件而存在,当此类行为过失造成伤亡结果时成立交通肇事罪。但危险驾驶罪的增设。使得交通肇事罪存在着单纯过失犯罪与作为危险驾驶罪之结果加重犯两种不同构造,因此,明知对方醉酒却唆使其驾驶机动车过失致人伤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的共犯,二人均需对伤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加重犯是在基本刑以外由刑法规定更重的法定刑的犯罪形态.它由加重基础和加重因素两部分构成.现行刑法理论对加重基础类型的认识过于狭隘.加重基础除基本罪以外,还应当包括加重犯和非犯罪的事实状态.  相似文献   

15.
情节犯之情节仅指定罪情节,并不含有量刑情节。区分情节犯中的定罪情节和一般的犯罪情节, 及如何区分情节犯和一般犯显得相当重要。情节犯之情节的含义应当是指能够体现行为的客观危害性和行为人 的主观恶性的一切法律事实,其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在审理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案件的时候,首先要弄清他们各罪之间的界限问题。由于上述罪名在客观方面的行为、主观方面的目的、客体以及犯罪对象上都有交叉重叠,使本应明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能明确辨析,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文章以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为例,分析了传统上对两罪界限认定的观点,提出了将寻衅滋事罪分解的观点,并从刑法学理论上阐述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犯罪行为机制是反映犯罪行为诸要素及其与之紧密相关、不可或缺的其他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概念 ,包括促使犯罪行为发生的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和抑制机制。发生机制和运作机制是推动犯罪行为发生和运作的机制 ,而抑制机制中的主观抑制因素对犯罪行为起平抑作用 ,客观抑制因素则对犯罪行为起阻碍、遏制作用 ,但无论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 ,都是犯罪行为选择的筹码和根据。弄清犯罪行为机制对预防和治理犯罪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危害结果为内容的"客观的超过要素"的犯罪都是过失犯罪,以行为的程度、次数等要素为内容的"客观的超过要素"可以借鉴客观的处罚条件理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名称也不合理;"双重结果"的划分导致以危害结果为内容的"客观的超过要素"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双重罪过"的泥潭;提倡者对以危害结果为内容的"客观的超过要素"的罪过形式有误解,使人产生"客观的超过要素"与客观责任相联系的疑问,有必要对相关问题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虚拟财产”已与现实的生活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何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在刑法上还是一个盲点。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和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权性质,应当包括在刑法保护对象内。我国刑法应严格区分“财物罪”与“利益罪”。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入世后的涉外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我国入世后的涉外犯罪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涉外犯罪进行界定,在刑法学意义上应着眼于犯罪主体和犯罪地两个方面。涉外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毒品犯罪、走私犯罪、黑社会犯罪(含黑社会性质犯罪)、洗钱犯罪。涉外犯罪将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刑事立法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