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中国和美国而言,中美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的Et益强大,美国将中国视为“21世纪最大竞争对手和挑战者”的倾向性日益上升,这就使得中美关系经常因偶发事件而产生大的波动。而鉴于美国对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良好中美关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中国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因此,加强对美公共外交,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成为中国对美外交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1999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七届“首都高校研究生国际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与国防大学六所高校的研究生就“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这一主题,针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中国加入WTO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3.
杨洁勉 《国际展望》2023,(1):1-23+153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天命论”和“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及对丛林法则的信奉,导致其形成了唯美国独尊的历史观,建立了固执己见的当代史观和自恋式的未来史观。美国从零和博弈和二元对立思维出发,形成了偏执地树立假想敌的政治安全观和“重利薄义”的对外关系理念。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并在当前的背景下加速了其自身的衰落,将中美关系推向竞争甚至对抗。中美关系影响世界的未来走向,和平共处应是中美两国基本的相处之道。中国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全方位、综合性地应对和塑造中美关系,在物质和精神、实践和理论、战略和政策等多层面与美国进行建设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四十六年来的美国对台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六年来的美国对台政策李世安46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利用国共两党和中国人内部的矛盾,反对海峡两岸的统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幌子下,阻挠两岸统一,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几十年来,虽然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几经变化与调整,但美国对台...  相似文献   

5.
中美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逐渐调整了其刚上台时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的倾向,转而与江泽民主席达成了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共识。特别是去年后半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的对华态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看来,中美关系经过30年的磨合,已逐渐走向成熟,找到了一条共处之道。古人云“三十而立”,中美关系是该走向成熟了。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佐利克先生于2005年9月在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处理中美关系的新概念,强调中国应在全球体系中扮演“利益攸关者”。今年3月21日,佐利克先生应邀在上海市美国学会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合作举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中再次对中美关系发表论述,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原先提出的要中国担当“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概念,提出了中美两国应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共担责任”。佐利克再论“利益攸关者”的演讲,引起在场近300人的热烈反响。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在刊出时作了少量删节。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置中国的主权和国际法准则于不顾,视台湾为“独立”国际行为体,制定其对台政策、发展对台关系,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变和发展,以中美关系正常及冷战结束为分界点,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因素及其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更好地处置中美关系及台湾问题。一、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到60年代末,是美对刍政策和美台关系逐步形成发展时期。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图谋永久分离台湾,在国际上大搞…  相似文献   

8.
孙逊 《台湾研究》2005,(2):44-48
众所周知,华侨华人长期以来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华侨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力相较于其它族裔并不明显,一直扮演“旁观者”(bystander)角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中美关系中的“华人因素”开始突显,从严格意义上讲,美国华人在中美关系的各个领域都是即时的参与者。但是这种因素的推动力表现为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样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本文拟围绕台湾问题全面分析探究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华人因素。  相似文献   

9.
《华盛顿观察》周刊能源让中美关系走向死胡同?“美国正在痛失影响中国长期能源安全政策的一个机遇--那就是施加政治压力让中海油在优尼科的竞购中出局。”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Hagt)说,“美国这样做是在将中国推向非常动荡不安的地区,比如苏丹,安哥拉,或是压中国同俄罗斯、委内瑞拉、集权的中亚国家和伊朗发展更密切的关系,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合作同美国其他重要的安全政策目标相左。”“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有美国的保护,很难想象有持续很久的相对稳定的全球石油市场。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是否过多地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过多地保障石油通道安全,从而影响本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努力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但是,美国的对台政策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程。本文将探讨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的台湾政策的观点。在这里,“学术界”这个概念涵盖任何从事和中美关系相关的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研究人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国霸权均势政策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为了防范中国发展成为“新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美国不断调整了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力图凭借其超强实力,在两岸之间推行霸权均势政策,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此目的的驱使下,美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或明或暗地继续支持“台独”势力大搞分裂活动;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稳定,维持两岸“分而治之”的现状,试图在美国与两岸的关系中达到谋取最大主动权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简评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评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许世铨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最敏感的问题。1995年6月后,中美关系跌落到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即是因美国政府准许李登辉到康奈尔大学“访问”引发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背离了6届总...  相似文献   

13.
流矢穿心     
《法制博览》2010,(16):1-1
中国是牙医,美国是病人 昨晚看一个朋友写的书,其中援引美国第一房产大亨Sam Zell形容中美关系: 中国是牙医,美国是病人。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月6日,美国洛杉矶机场,风雨交加中,中国总理朱镕基健步走下飞机。 正当中美关系处于“冰冻”时期,朱镕基总理的美国之行被外电称之为“破冰之旅”。朱镕基带着他一贯的刚毅和幽默,在大洋彼岸卷起一场旋风。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中美建交至今,“一个中国”的政策是维系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政治基础。30年来,国际局势和两岸关系大幅变迁,美国历届政府虽宣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构成这一政策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固有矛盾始终无法调和,甚至屡屡发生《与台湾关系法》凌驾于三个公报,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对于美国民众来说,这是又一个美国梦成为现实的故事,一个来自于曾经处于被奴役、被歧视地位的族群的黑人小子,成为美国总统的奋斗故事。而大多数中国人所关心的.更多是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走向,是这个以“改变”为口号的新任美国总统,将会怎样把握这一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97年5月5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部分教师举行“五·四”学术研讨会,题为“关于当前中美关系”。为便于学术交流,本刊特发表此次会议综述,并选登了与会者提交的两篇论文:“‘中国威胁论’的奇怪逻辑”和“美国媒体敌视中国的原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刘仰 《法制博览》2010,(13):66-67
当华盛顿宣布美国独立的时候,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正在江南游山玩水。第一个美国商人驾驶“中国女王号”来到中国,非常谦卑地用美国人参和海獭皮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当时中国对美国商人的“第一印象”很好,至少没有敌意,素质明显高于当时傲慢的英国商人。  相似文献   

19.
王帆 《当代世界》2009,(1):36-37
中国人喜欢用三十年作一个时间段的划分,这大概缘于那句古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在提醒人们注意到时事变迁。中美关系风风雨雨过去了三十年,未来的三十年,中美关系前景如何,耐人深思,也令人关注。过去三十年中美关系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离国际和平的需要和两国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可以确定的是,中美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11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一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也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那么,应当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观察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