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数千年来的中国农民来说,迁移的自由是最重要的财富。有了——哪怕并不太高的——迁移自由度,他们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经济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媒体     
《南风窗》2012,(11):20-20
01阔气的龙英《经济学人》5月12日就是在像昆明这样的省会城市,富人们都十分期待奢侈品品牌能给他们提供鸡尾酒会和按摩这样的招待。如今,中国拿着金卡和白金卡到处刷的富人实在太多了,而那些真正特别有钱的人就会期待奢侈品公司能够带他们到更新奇、更奢华的聚会中,以此来保持他们的优越感。比如最近某公司就带着它的"VVIP"客户到巴黎时装周一游,用直升机之旅和珍贵的红酒品尝来款待这些贵宾。  相似文献   

3.
近日《福布斯》和“中国大陆百富榜”相继对中国富人进行排名,然而不少上榜者却都极力否认自己的财富规模。富人忌讳上榜,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同样,东南亚国家,富有阶层也普遍存在有财不外露的心态,他们刻意隐瞒财富,甚至他们当中还有人很后悔自己变得富有。笔者以菲律宾为例来谈谈上述之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4.
田磊 《南风窗》2011,(11):50-52
在第一代中国富豪身上,仍旧充满着生机勃勃的草莽气息,他们极大的热情仍然用于拓展自己的财富。但对于中国富人而言,家族基金会无疑也会是家族财富传承最好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0,(1):45-45
<正>买中国股票,让女儿学中文,喝中国葡萄酒……全球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是美国人,却毫不掩饰自己的中国情结。10月24日,罗杰斯在"华山论剑·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预测全球财富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并表示在适当时机还会增持中国股票。  相似文献   

6.
曾经被称为“首富”的——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地方——自然不止这6个人。他们之所以会进入《南风窗》的视野,是因为他们迥然不同的命运显示了财富在中国的含义之丰富,之让人感慨万千。从牟其中带来的轰动到丁磊的平平淡淡,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面对财富时心态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中国将使用经济柔道,在日本自己的重商主义游戏中击败它。 现代的日本人并不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敬重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去年到哈佛肯尼迪学院读书是个好时机。第一,美国在经历了“9·11”和安然事件之后,对自己不再那么盲目自信了,不再那么急于推销自己的观点了。在肯尼迪学院,中国学生的意见变得重要了。第二,去年以来,不断有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来肯尼迪学院学习,他们的素质水平让人尊敬。再加上中国经济形势一直向好,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1999,(11)
当财富论坛的大幕降下,静下心来,有一些整体性的感觉慢慢浮现出来。 ①虽然《财富》不过是一本国外的杂志,“500强”也只不过是它的一项排名(有人说更多是炒作和公关的意义),但不得不承认,由于选择了中国作为会议主办地,《财富》干了一件影响世界经济的事。它调动了多少中国的政经资源和媒体资源,中国概念又调动了多少跨国公司的资源,交相作用,影响深远。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财富论坛的成功是资源配置的巨大成功。虽然有些中国人嘲弄论坛是“被一本美国杂志弄得神  相似文献   

10.
马宇 《法制博览》2008,(10):4-5
美国人或许不如我们素质高且吃苦耐劳,可他们的一点一滴劳动,都可以养家糊口,都可以变成自己的和社会的财富正常地消费、积累下来。中国人为谋生、为国家投入的时间和劳动要多得多,可假如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个漏斗,甚至是个财富毁灭器,国民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浪费掉。  相似文献   

11.
媒体     
《南风窗》2016,(15)
正01中国"丝绸之路"迎来复兴英《经济学人》7月2日丝绸之路于公元七世纪建立,在战乱中被废弃了数百年后,这个曾经连接中国与中亚、中东、非洲和欧洲商人的古老而庞大的贸易之路实现了首次复兴。那时候中国的奢侈品被全世界垂涎,丝绸之路也成了中国外交和经济扩张的渠道。"丝绸之路"一词最初是在19世纪由一位德国地理学家创造,被中国欣然接受。中  相似文献   

12.
财富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字眼,让人心急如焚的字眼,让人顿足捶胸的字眼,让人怦然心动的字眼,让人欢天喜地的字眼,让人狼狈不堪的字眼,让人天宽海阔的字眼,让人压抑深重的字眼。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财富的认识和我们自身所处的财富状况。 对财富的向往,让人热血沸腾;对财富的落差,让人窘迫无比;对财富的争夺,让人惊心动魄;对财富的运用,让人眼界大开。我们曾经仇富如今又异常地盼富,我们曾经拒富如今又极度地逐富。我们为财富四处奔波,处心积虑,我们为财富神采飞扬,泪如雨下。但财富是什么,财富为什么,财富在哪里,正如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一样,依旧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财富花开花落,财富起起伏伏,财富聚聚散散,财富顺顺逆逆。在财富面前,我们梦想成真,我们双手落空,我们放飞希望,我们但问耕耘,财富中装着我们的悲欢与智慧,更装着人性的全部优点和弱点,善良与罪恶。 是我们主宰财富,还是财富主宰世界?我们是财富的奴隶,还是财富的主人?不要言不由衷地拒绝财富吧,但也不要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 我们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我们希望用财富证明自己,财富很伟大,人比财富更伟大。  相似文献   

13.
田磊 《南风窗》2012,(16):81-83
用了30年时间,中国的财富精英们终于成功地跻身于全球化俱乐部,并且成为了最为坚定的信仰者,他们中间那些头脑冷静、目光长远的佼佼者,相信中国人的勤劳、聪明能够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不能狂妄自大,更不必妄自菲薄。"很多欧洲朋友,他们住的房子跟我们差不多,凭什么呢?天天睡到自然醒,晚上还喝两种酒。政府给的钱不够,就示威游行,要求提高补贴。人人都这么干,社会的财富谁创造啊?"在深圳蛇口那间面朝大海的办公  相似文献   

14.
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2010年12月24日《法制晚报》)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的中国,却占了世界奢侈品消费份额的1/4,奢侈品年消费总额已超过美国,逼近世界第一的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开征奢侈品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有梦想的中国企业家都想建立一个新世界。他们聪明、勤奋、好学、有毅力、能变通……在改变历史进程的又一轮财富大创造中,他们已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痕迹。有时,是妆扮环境的花纹;有时, 是导致倾覆的裂纹。当企业经营的方法论取得至上的地位时,丢失了世界观的企业必定会塌陷。因为,世界在方法之外。  相似文献   

16.
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遇见各种不同的日本人,但经常听他们说一名相同的话:“将来看你们中国的了。中国总有一天会成为经济强国。”这不是恭维,也不是日本人谦虚,这确实是发自日本人灵魂深处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翻开日本的小学教科书,就不难发现,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的灌输:日本是一个小国,国土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不到千分之三,其中71%是山地,但人口却在世界排行第七。这样的教育自然令许多日本人吓出一身冷汗。日本的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326人,他们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多少立锥之地。这种危机感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体验到的。”  相似文献   

17.
一堆烂事     
张宇宏  佚名 《法制博览》2009,(6):F0002-F0002
世界奢侈品协会消息,2007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80亿美元,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相关资料显示的流向更令人大吃一惊:近半数被用于向官员送礼。10年前,一位香港记者就是从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穿名牌西服、戴劳力士表,判断这位红极一时的权力人物,是个百分之百的大贪官。倘若,监管部门连这点起码的嗅觉都没有,那么,制订再多的条例也好,  相似文献   

18.
唐旭 骑着单车去上班 从自行车正式为人类服务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自行车绿色的身影遍布全球每个城乡的大街小巷,一直在千家万户间传递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悲愁苦欢.新中国成立后,创建了“红旗”、“永久”、“飞鸽”等品牌,引领了几代人的消费时尚,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辉煌的历史.在那时,自行车是奢侈品,与缝纫机、收音机并列“三大件”.拥有一辆“永久”、“飞鸽”或后来的大链盒“凤凰”就是财富和身份的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成了所有城市的通病,噪音喧嚣、环境污染无不侵害着人的身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轿车越来越多,骑自行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9.
对于朴素而又渴望财富的中国百姓来说,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保卫自己手中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林鸣  归雁生 《法制博览》2008,(12):41-41
我惊愕地发现,自己正在变成“经济动物”。 最早,这个“光荣称号”是日本人的“头衔”,用以形容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埋头追逐金钱,从不关心世上其他事情的生活状态。很快,该动物批量进口,并迅速成长为职场大军。这种身穿西服、文质彬彬的动物并不在十二生肖之列,而是独立进化的一支。他们每天出没于城市的水泥森林,尽管分工不同,但只吃同一种草——财富。这种动物的表情虽然木讷.对金钱的嗅觉却相当灵敏。平时看报只看经济新闻,看电视只关注股市行情,与亲朋聚会也只谈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