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能从想象中的国家概念出发进行一系列理论的推演,而首先应当进入国家与民间社会碰撞的具体场域中去真正地理解“国家”。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弥散在乡村文化之中。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文化规则建构了权力运行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在实践状态中又不断地从地方文化规则中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而这种权力实践又因为权力客体的能动作用而进一步凸显出地方文化和国家权力运行之间互动、交融的复杂格局。也正是对国家和民间社会本体论的重新认识,为我们理解民族国家在现实乡村社会中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中国在文化上发生了转型,即由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转型。所谓老年本位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体制之下.以老年为中心的一种文化形态;而青年本位文化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形成的以青年为本位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转型在历史上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最早萌芽于晚明,其次是晚清,五四时期达到一次高潮,但因民族解放要求的压抑而中途夭折,转型并没有实际完成。80。年代这种转型又重新开始了,到90年代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文化转型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整个90年代社会气象的变化部与之相连。社会变迁与文化转…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2,(5):17-17
杨春福在《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已经成功地波及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是存在差异的概念,对风险社会的理解必须置于特定的语境和场域之中,中国的风险社会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风险社会的生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理念更新,法理学界应当认真对待这种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一种大家彼此共在的网络虚拟熟人社会正在形成,这也意味着是一种信息社会的发生。这是由一种新的网络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我们需要思考信息技术的本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一些更具根本性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起点落脚在了乡土中国这一根基之上,最后体现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转型上。这种转型更为具体地借由四个维度而体现在五种表达上。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身体与社会: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知识生成系统的基础,也是社会知识系统生成的一个重要构件,身体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对身体的运作逻辑和演绎逻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和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新的知识系统,重新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社会事实。身体构成了“自我”环境,身体是一个展现在空间中的客体,是一个对生活世界之空间安排所有经验的基本要件,是一种空间位置系统中的实践图式。身体是呈现在别人肉身或物质世界之前的每日日常生活场域中的“社会实在”,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或实践信念。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得重新返回到人的问题上来理解, 人是在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构中完成其波动性的生命历程的。 对人而言是波动性的存在, 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结构化, 而对文化而言则是一种重构性。 人类学需要一种田野八式的扎实田野,同时也需要线索民族志的问题解决, 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微信民族志的新文化书写。中国人类学家在这方面必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觉醒中,学者开始注意一些多元的、边缘的、异常的现象,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进行文献解读.这种边缘研究的现代学术理路,将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遗存,在文本分析中重新建构对"史实"和"文学性"的理解.其研究责在"会通",强调世界视野与文化还原并重,在文化对话欲望中注入自觉的原创意识.由此,对话就是一种高明,原创才是一种自信.中国传统文献考据"眼见为实"的准则,要在新的学问背景下得到审视.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报应     
我们文化的启迪影响力不够。我很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到现在如果还不赶紧真诚地补上人文这一课的话,有一天,文化的缺失会给我们带来悔之晚矣的后果。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我们相信文化的力量很大。但这个时期,我们其实是仅仅将文化当做政治的工具在利用,一种宣传的工具,而且这种宣传并不指向人心。那时文化只是一种政治的齿轮和螺丝钉,并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保证社会和谐运转的一环来看待。这个时期过去后,我们又转为一种沮丧的想法,觉得文化起不到作用了,甚至想干脆就放弃文化作用,因此现在的文化变成不起人文作用的文化了,丧失了文化的自觉性。有些现象表面看起来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人性和心理层面的问题。一个当代人有时可能并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是不健康的,邪性的,而恰恰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可能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靠一般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但是文艺有这种功能。文艺像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容貌,还能照出人的内心。  相似文献   

9.
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可以重新表述为一个更具人类学味道的命题,即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特别是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如何成为文化资本而不是标本。这种转化在集中反映中国文化独特知识体系的中医药领域尤为重要。潘高寿的调查材料揭示了传统医药工业化何以可能,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资源的三种可能包括:"科学化""去地域化""现代化"。遗产资源与现代社会需要有机地衔接,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各种转化方式,有助于我们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资源转化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主文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从一种民主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民主文化类型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体形态转型一方面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另一方面又对民主文化转型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社会主体形态转型有着自身的特征,相应地,中国民主文化转型就有着自身的表现。当前,促进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待于克服中国社会主体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之中,在诸如经济、社会、心理、伦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风险之一,是少数弱势群体因社会保障缺失而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张光芒 《人民论坛》2012,(19):24-25
一种从"害人"到"害己"的结构网络重新摆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干燥化、戾气化的人际交往重新定义着人心文化形态当下社会是否正在滑向互害型社会?或者说当下社会是不是互害社会?在我看来,讨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已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始终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进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问题是,宗教是以何种方式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本质,把握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宗教伦理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宗教伦理的两重性 宗教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企望通过这种认识而建…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其密切和复杂的关系.对世界上大多数人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H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问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天水的地方社会传统中,伏羲的形象大概可以归纳为先祖和山神,而对于基督徒来说,伏羲则是偶像。从伏羲的多重形象与乡村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中,可以看到对同一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以及呈现在符号意义解读上的丰富和多样性,也反映出不同人群之间多样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从断裂与延续的过程中去理解中国乡村基督教,并进而丰富对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性"理论在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与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中皆具有重要的地位。哈贝马斯将"公共性"概念定义为一种政治文化范畴,并借助于批判公共性的资本主义表现形式,确立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想类型,藉此探求能以此种公共性为体现的未来社会之存在可能。马克思将公共性理解为一种哲学范畴,并将其纳入历史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马克思指出,真实的公共性的最终实现,不应该指望其在精神领域之中自我生成,而应该通过改变财产的私有制度,终结这种制度所具有的隐蔽的压制,释放出被其所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并通过世界性的交往而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共理性及其生成——一个公民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多元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既成事实,以能为理性公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消解理性多元化造成的社会分裂和冲突的社会场景下,公共理性呼之欲出。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不是理性的公共运用,而是从私人理性中生长出来的,是公民理性的一种重叠和交叉及其运用。基于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何以可能的条件寓于公民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地名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并且地名在反映主流价值观时具有地域侧重性。地名文化影响人群广、传播范围大、传播渠道多且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主流价值观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构建专用地名库,加强地名的命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地名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9.
鄂璠 《小康》2010,(1):82-95
我们必须站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去思考经济社会转型的模式和途径,这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对中国和世界如此重要的原因。当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就减排问题针锋相对之时,以“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开幕。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化史上,异质文化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文化激发与制活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文化交往的增多,融合的加快,面对如此丰厚灿烂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承担着将世界文学的精品引入我们的文学教学体系并组织实施教学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具有世界公民的多元文化观念与人文精神,更决定着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走向。我们如何以世界公民的姿态有选择地将其优秀部分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滋养,以开阔我们的胸襟,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这已成为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基于此,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